自从上次去浦东玩了一天,我回来就得了“红眼病”——病因:嫉妒浦东居民。

颜值逆袭,从“烂泥渡”到“世界会客厅”
曾经的浦东,大家印象中是“交通拥挤、道路坑洼,住房条件差”,看病购物都得往浦西跑。
如今呢?浦东早已不是当年的“乡下”,和黄浦江对面的繁华地带差别越来越小,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超过了浦西。
最让我眼红的是那些滨江宝地。过去是船厂、工厂、码头占据的“铁锈地带”,现在变成了人人可享的公共空间。22公里的东岸滨江岸线全线贯通,漫步、跑步、骑行样样都行。
还有那一座座望江驿,就像是散落在江边的水晶盒子,不仅是休息站,更是文化空间。浦西朋友来玩,浦东人都能自豪地说:“走,带你去我的‘世界会客厅’逛逛!”

便民服务,家门口的幸福
浦东的“家门口”服务体系真是让我羡慕到哭。全区建设了1300多个家门口服务站,覆盖了所有村居,提供八大类184项服务。
居民办事再也不用跑腿了,甚至连队都不用排。手机号他们这里都有,等不及的话可以先办别的事,办好了他们会打电话让你来取。
这种服务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居民不仅可以办理各项生活事务,还可以在书香小屋阅读书刊,在健康小屋检测身体状况,参加文娱活动。
浦东还在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生活所需的政务、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步行15分钟范围内全部解决。这才是真正的高品质生活啊!

文化盛宴,从“文化沙漠”到“文艺沃土”
开发开放之初,浦东一度面临“文化沙漠”的尴尬。现在呢?浦东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到让人目不暇接。
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最后一块滨江宝地没有用来建商场或写字楼,而是留给了浦东美术馆。开馆以来,日均入馆人数位居全上海所有美术馆之首。
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也在浦东。这里不仅仅可以阅读,还能欣赏艺术家的定制作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浦东还在持续优化文体旅发展布局,推动浦东美术馆、望江驿、世博文化公园、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文旅设施串珠成链。在浦东,文化不是奢侈品,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更新,“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
浦东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命。
EKA·天物文化会客厅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里曾经是上海航海仪器总厂,经过重新设计与规划后涅槃重生为一个现象级的城市更新项目。风格各异的建筑、明亮开阔的街道、抬眼可见的喷泉绿树,让每一位前来游玩的市民都置身于绚丽潮流的艺术人文美学街区。
老仓库改成了艺术馆,锅炉房变身“青丘白崖”,工厂车间改造成“忆仓”。这种独特的魅力与传统美术馆不同,更能拉近大家的距离。

住房保障,让年轻人“留得住、住得好”
浦东为青年人才提供的住房保障政策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浦发有家”租赁住房社区为城市新居民和浦东青年人群体在浦东创新创业提供温馨港湾。租户中,本科学历占51%,硕士学历占34%,博士学历占3%,满足了浦东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住房需求。
人才公寓只要刚毕业正式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申请,公寓大概有40多平方米,月租金只需要2000多元,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非常实惠。

精细管理,城市大脑守护百姓生活
浦东的城市管理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城市大脑”堪称一绝,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在孤寡老人家中、城市易积水点位等处安装各类感知设备近4万个,数据实时传输到区城运中心和街镇分中心。
在沪东新村,已有1000多户孤寡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家庭免费安装了“三件套”:烟雾传感器、红外感应器、紧急按钮。志愿者或居委会干部常可以看到信息系统提示:“李大爷24小时未出门”“陈奶奶出门8小时未回”等实时信息。
这种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让生活在浦东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

宜居环境,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浦东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型林地面积达到1.9万多公顷,市民休闲健身步道正在不断延伸。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世博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七大主题园区。有人曾测算,用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的这片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亿元。但浦东选择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浦东之所以让人羡慕,不仅仅是因为那些高楼大厦和闪亮的数字。
更因为它背后那种“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的发展理念,那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坚定决心。
如今站在黄浦江边,你会明显感觉到:浦东的繁华不再是冷硬的钢铁森林,而是有了温度的人间烟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