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淄博火车站已是灯火万家了,在站前乘坐出租车,前往“天下第一村”----周村。
独自在冰冷的“天河宾馆”的房间里,看着电视屏上正在卖力演唱的晚会,我在新购的山寨版xx牌手机中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小旅馆中,一个人静静的呆着,是要给自己的浮躁心灵找到空间,还是生活节奏太快要松一口气。是呀,说起来也怪,明明在家好好的,偏要到这从没来过的地方看一看,还是在大年初二的晚上,听着窗外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心情倒也分外的平静,在看别人在过年,好像是在看一出闹剧一般。”
天下第一村
清晨我是在刺耳的鞭炮中惊醒的,结了帐后,沿着步行街右拐,在路人的指点下,行不多远,就来到国家4A级景区—周村古商街。这里位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城内,交通便利。周村是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素有“金周村”的美誉,并因为“不通水路而天下之货聚焉”而被称为“旱码头”。景区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5万余平方米,山西、陕西、安徽、福建等地的乃至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和特色都在这里得以体现,这些古商业建筑风格迥异,有“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建筑博物馆群”之称。所以,近年来,不少影视作品《大染坊》《旱码头》《活着》等等均在此拍摄外景,这里是山东省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江北不多见的古商业建筑历史文化遗迹。
在周村古街入口处
随着开市的阵阵锣声,一队排列整齐的身着清朝服装的仪仗队走过大街,我走进这古街,四下里已经有了不少游客,这里的主要景点有千佛寺、八大祥之一的瑞蚨祥、民俗展览馆、状元府、票号展馆、杨家大院、大染坊、魁星阁等,还有近年来新建的“淄博艺术博物馆”。依次看去,可以想象到过去这里的繁华和嘈杂。
这里之所以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走到济南府,听说周村的元宵节花灯很是红火,就便微服私访到这里探个究竟。等他来到这里,可真开了眼界,方圆不大周村,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好个红红火火的周村,民间热闹的社火场面竟不比京城里差,把个乾隆爷看的心满意足,就让酒肆的小二取来笔墨,在酒店的粉墙上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村”几个大字。等大家伙闹完元宵节这才发现,可谁也说不清是哪位大爷留下的这等评价,后来,才打听到那位轻装简从,气宇不凡,潇洒飘逸的爷竟是皇上,自此,周村就有了这个“天下第一村”的美称。
每日开市的仪仗队
周村是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手工业商业城镇,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商镇,号称“天下第一村”。 周村古商业是在各种手工业、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织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乡村盛行栽桑养蚕,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通过从康熙到道光近 150 年的发展,周村成为相当繁华的市镇。
热闹的古商业街
据我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位山东籍的青年专家考证,当年中国的丝绸之路起点是西安,然而在汉朝,当时西安地区并不生产丝绸,那些大量出口到西亚各国乃至欧洲的精美异常的丝绸制品又来自何方呢?几经考据,结论是:当时的山东鲁国,是为数不多养蚕丝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以周村为主的这一带又距当时鲁国的首都淄川不远,是当时最为热闹的南北经济活动、贸易往来的交汇处,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绸缎主要的供货地。比如,只有在南方沿海出现的摩尼教的遗址遗物就曾在这个北方的内陆小镇发现过,就是证据。
在清一朝,时任山东巡抚后来名声显赫,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史进程的袁世凯,也跟小小的周村有着一段瓜葛。在1899年他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次年3月实授),1904年,他在直隶总督任上,根据自己在山东的调查和实际情况分析,劝说刚上任不久的山东巡抚周馥与自己一起上书清政府,奏请“在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同时,说明“省城迤东之潍县及长山县所属之周村,皆为商贾荟萃之区”,“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不久得到批准,开埠事宜按计划顺利进行。这件题为“直隶总督袁世凯为添开济南潍县及周村商埠事奏折”的珍贵史料,现完整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展开这件躺在僻静的角落、尘封多年的奏折一瞬间,时光仿佛又倒回100年的初夏,让我们不禁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
在大德通票号前
富有意味的是,在周村与济南、滩县开埠的同一年,另一件在山东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事--胶济铁路正式通车。1904这一年,因为这两件事,将被永远载入册,因为这两件事,将在以后岁月里反复地被后人提起、长久地被后人纪念。就这样,周村,这座在中国北方内陆不起眼的小镇就同济南、潍县一起,在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铿锵作响的金属撞击声中,开始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异常的商业大戏。周村有种闻名远近的小吃--周村烧饼。说起它的由来,倒是有趣。按照当前普遍的说法,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也就是西亚一带转入中原的,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周村商贾云集,多种小吃应时而生,用以胡饼上贴烘烤的“胡饼炉”此时传入周村,当地饮食店户的师傅结合焦饼薄、香、脆的特点,加以改进,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此即当今周村烧饼的雏形。
在周村烧饼店铺中
今日无税碑
今日无税碑,位于大街北头。清代周村籍的李化熙是明崇祯七年的进士。清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瀛台赐宴群臣,当问到大臣们父母的情况时,李化熙立即跪倒在地,说母亲今年八十有三,请求回乡奉养老母,顺治皇帝为之动容,当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李化熙成为清廷第一个主动辞职回乡的汉官。
据说,当时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家乡的赋税太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皇帝沉思片刻告诉他,国家赋税不可免除,但看在他有功于国的份上,可赐他一道手谕,免除一日的税款。李化熙领旨回乡,心想免除一日的税有什么用?就把皇帝的手谕埋在祠堂下,不料,每到晚上,埋圣旨的地方红光四射,无法入眠,李化熙没办法,只好取出来供在家中。有一天,他琢磨,皇帝赐一日无税是别有用心吧,他灵机一动,赶紧让地方官将上谕刻到碑上,竖在大街北头,这样人们无论哪天去看,都是“今日无税”。从此,再没有人敢来横征暴敛了,周村很快发展起来。当然这些说法难免有民间传说时加工的痕迹。眼前的这座石碑是拍摄影视作品时的道具,而我是在千佛寺的院落中却找到那块原碑的。
状元府与银子市街
状元府与银子市街是周村两种理念的代表。一是宦海无涯,一是汇通天下。
状元府,位于丝市街北侧的状元街。它的主人是周村历史上惟一的状元王应统。王应统(1664-1715年),字绪光,号敏斋,祖籍山东长山县(现属周村相邻的邹平县),清朝康熙2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王应统曾祖父王重明,曾任山西沁州同知;祖父王斐,清顺治年间任职于寿州知州;父亲王廷扬,康熙二十三年中武举,但不喜欢入朝为官,一生隐居于市。王应统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参加乡试中武举;翌年,赴京试中进士;应殿试一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那年他25岁。王应统曾官至河南河北总兵,39岁时遭人诬陷被康熙革职,后半生住在周村状元府,51岁病逝。
古街上的大染坊
银子市街。银子市街北起丝市街,南至魁星阁。清道光年间,山西票号开始来周村购地设号,之后山东当地商人也陆续投资银钱业。全国著名的大德通、大德恒、大德川、三晋元等都在此设有分号,最兴盛时周村有钱庄票号128家之多,总资本达600万两白银,钱如流水,汇通天下,周村商业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大德通票号暨票号展览馆,位于银子市街。票号展馆共设7个展厅,主要通过大量实物展示周村银钱业的兴起、发展、繁荣到衰败的全过程。
杨家大院和千佛寺
杨家大院和千佛寺又是两种观念的对比。一是从旧事物中走出来;一是回到虚无的境界中去。
杨家大院。此院的主人公杨瑞清虽是清末举人,但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封建皇权深恶痛绝,他积极与外国商人接触,给那个时代的周村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商理念。在他的运作下,周村有了现代化的丝织设备,有了电灯,甚至先于北京有了电影放映。许多影视剧曾在杨家大院取景拍摄,如电影《活着》、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旱码头》、《大观园》等。
周村古街一角
千佛寺,位于古商城大街北首,是周村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宗教古建筑群。周村的商业经济发展起源于寺庙经济,唐宋时期周村就以宗教建筑和商业文化而远近闻名。周村的寺庙经济最初就形成于千佛寺庙群四周。千佛寺古庙群始建于唐朝,后历代不断扩建,清中期以后曾多次修葺。内有千佛阁、关帝祠、三义殿、罗汉堂、弥勒殿、观音殿等6座大殿。1947年2月,叱诧风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陈毅司令员曾住在千佛阁内,为周村历史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热闹的周村古街
历史的大幕缓缓落下,此刻的周村远离了昔日的喧嚣,安静下来了。就像一位谢了妆,喝着酽茶,听着前台叫好声渐渐远去的风头已过的老艺人,只是在慢慢地享受那缭绕在戏园子上空久久尚未散尽的绕梁之音。
2009年5月7日
写于竹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