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武汉以北的乡野之间,一片广袤的金色稻浪随风起伏。9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位于黄陂区滠水河畔的大余湾。这座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以一场绚烂的“晒秋”仪式,展现丰收的喜悦。
游客在稻田间拍照。
走进大余湾,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黄灿灿的玉米串成帘、绕树成裙,与火红的辣椒、深褐的板栗共同点缀于荆楚派古民居建筑群中,整齐陈列于圆簸箕与晒秋台上。不少游客手持南瓜、稻穗,在石板巷、稻田间拍照留念。“丰收,在这里变得可以触摸。”正在打卡的张美德笑着说道。
游客徜徉在稻田间。
景区中,轮番上演的变脸喷火、皮影戏、斗鸡、编钟演奏等表演场地,则成为游客聚集地。时至中午,多家农家乐灶火正旺,地道的黄陂菜香弥漫古村。刘婆婆土菜馆负责人表示:“晒秋时节,店里基本座无虚席。”
圆簸箕中盛放有火红的辣椒、深褐的板栗等农作物。
今年是大余湾举办的第三届晒秋节,规模更胜以往。景区新增木栈道引导游客深度游览,而“余夫田园”则成为最受欢迎的拍摄点位之一。少女们在稻浪间奔跑嬉戏,身影翩跹如画,黄陂区摄影家协会会长李霖笑称:“这长焦、短焦、无人机已是忙个不停。”
更令人惊喜的是,大余湾正在传统中生长出新业态。古村药局、乡村喜屋、非遗工匠坊、村规民约文化馆等场馆陆续开放,为游客提供更深度的文化参与。一家名为“Vanas”的乡村咖啡馆,已成为年轻人登高赏景、社交休憩的新地标。创始人刘泊宁介绍,“五一开业以来,游客多时可以卖100多杯咖啡,预计国庆将再创新高”。
景区内有多个晒秋场景。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近年来影响力不断跃升。继“晒秋”成功出圈后,今年夏季更迎来短剧拍摄热潮。大余湾景区总经理卢千透露:“7月至8月,我们接待了近40个短剧剧组,题材覆盖历史、仙侠、乡村等多种类型,甚至吸引了来自横店的团队。剧组入驻有效弥补了夏季淡季客流,未来我们将规划专用拍摄区域,进一步推动文旅与影视产业融合。”
从静态的古村落到动态的文化场,这座600岁的村落正以“传统+新潮”的双重魅力,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与创作者前来打卡,逐步成长为武汉都市圈农文旅融合创新打卡地。
(文|长江日报记者范雅琴 通讯员褚思佳 图|长江日报记者吴军)
【罗田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