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远在千里的玉器展能收获什么?
今年初,为期三个月的“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吸引了4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他们为来自五千多年前的玉器所惊艳,对长江之畔的凌家滩心驰神往。
一个近在咫尺的音乐节又能带来什么?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长江采石矶·葫芦果音乐节(2025马鞍山站)将在长江采石矶芳草地举行。山水交织、音乐加持,国庆中秋假期我市酒店预订增幅跻身全国前十,成为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文旅,是彰显魅力的软实力,更是驱动发展的硬支撑。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坐拥山水与人文之“富矿”,马鞍山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先行区?如何做到“人无我有”,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当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唱在AR技术中再现山水意境,当长江岸边的非遗技艺与现代光影共舞,当宁静乡村的农家院落变身创意民宿集群……不负“诗与远方”的期待,马鞍山正以创新之笔,答“时代之问”,书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从“风景”到“场景”
深度体验重塑文旅吸引力
马鞍山,最靓的名片是山水,最优的禀赋是文化。
原本滚滚东逝的江水,在这里却折身向北,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胜景,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地域文明。李白在大青山麓长眠,王安石在褒禅山间抒怀;凌家滩、采石矶、古昭关、西梁山、薛家洼等文化地标闪耀长江畔……从文旅资源禀赋看,马鞍山可谓坐拥“富矿”。
但在全球经济波动、消费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文旅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在好山好水中“走马观花”“下马赏花”,而更希望在精心构筑的“场景”中“养马种花”,获得一场沉浸式深度体验。
那么,怎样的文旅场景才能打动人心?
如今,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沉浸式触摸远古文明,亲手体验非遗制陶的匠心流转,更可以将玉龙颈枕、玉鹰抱枕等文创产品带回家……古老的文明正以可亲、可感、可用的方式“活”进日常,一个鲜活的凌家滩正款款走来。
凌家滩文创亮相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 资料图
“我们将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于一体,培育新型文旅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凌家滩、了解凌家滩。”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唐军说。
与此同时,千字文数字馆通过5G传输、全息投影、AI智能交互等,让文学与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李白文化园里,“李白”NPC现场对诗、剑舞朗诵,汉服爱好者提灯巡游;凹山地质文化公园以“矿坑人工湖+工业设备展陈”的模式,续写着钢铁精神的当代传奇;轰鸣不再的9号高炉,已成为吸引无数游客的“工业地标”……
“千字文数字”主题馆 资料图
在传承保护中再现历史,在历史呈现中创新传承,厚重的马鞍山文化“活”起来,一个个“地域符号”升华为“文化IP”。
如果说活态传承是让文化“活在当下”,那么场景再造则是让文化触手可及。
在“品·约四季 阅见时光”文化街区,当涂民歌、庐剧(东路)、含弓戏、黄梅戏等演出轮番登场,叶家桥米酒、采石矶茶干、林春和糕点等非遗制作技艺惊艳亮相,生动诠释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日前,花山区“超级皖”美食争霸赛暨“美食进校园”活动分别在体育路夜市、“创客+文创园”开赛,为市民呈现了一场集美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饕餮盛宴。
“我们正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打造文化街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植入非遗、文创、手工、美食等业态,通过‘非遗市集+艺术路演+研学活动+创意展演’多维联动模式,构建‘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的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科科长李敬华表示。
从“相加”到“相融”
业态创新激发产业新动能
初秋傍晚,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荷塘自然村蝉鸣渐歇,山涧小酒馆的木窗透出暖黄灯光,与远处黛色山脊的晚霞相映成趣。清风掠过荷塘,带来缕缕荷香,也吹动了游客们的裙摆和笑声。这幅如画场景,正是如今百峰的日常缩影。
百峰村曾是偏远空心村,如今凭“乡村旅游经”逆袭。政府、农户、企业联手打造百峰·荷塘示范区,山涧小酒馆、拾舍乡宿等消费场景“串珠成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我市农文旅融合的“美丽经济”样板。
跳出百峰看全市——苏李葡萄节将田间果园搬到美食夜市;采石矶滨江芳草地变身万人音乐节主场;和县“蔬菜博览会+半马+森林电音”把大棚跑道、林间舞台、田园市集一起“打包”……当旅游遇见文艺、农业、科技、音乐、体育,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被拆散、重组、再定义,会催生出一批新业态。
而破圈的关键,在于“把对的要素放在对的场景里”。
我市用本地场景重构生产要素,打造出“旅游+农文体音”融合的黄金公式。让工业遗迹、农业大地、文化遗产、体育赛事、音乐浪潮在同一时空发生“化学反应”。让山林、温泉、古村成为天然剧场,让工业遗址变成生态公园,让音乐、赛事的“音量”成为“流量”,让“旅游+”真正实现破圈出彩。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 胡乾亮摄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采石风景名胜区以“文旅+非遗”“文旅+演艺”“文旅+体育”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行景区业态升级,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长江音乐节、葫芦果音乐节点燃音乐热情,激发消费活力,累计吸引15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3亿元;李白户外旅游嘉年华、采石矶半程马拉松等打造多元化旅游内容,丰富游客体验。
2024马鞍山葫芦果音乐节 资料图
“旅游+”的融合实践为马鞍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游客增量。然而,如何把“单个爆款”变成“持续长红”?答案在于把“旅游+”的简单叠加升级为“+旅游”的全域杠杆效应,用多元业态跨界融合撬动产业增量和消费增量。
下一步,我市将优化“一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贯通、五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打造“长三角地区文旅休闲新引擎”。实施融合业态消费提振工程,以商业街区、体育赛场、工业遗址、乡村田园、演艺空间为场景入口,用赛事票根、研学线路、沉浸演艺、民宿集群做消费触点,让传统业态借旅游重估价值、让旅游消费凭场景实现倍增,最终形成“产业重构—流量导入—消费放大”的良性生态。
从“流量”到“留量”
智慧服务提升发展持久性
来到马鞍山,怎么逛?怎么吃?怎么玩?点进“马鞍山文旅”微信公众号,“遨游马鞍山”手绘文化旅游地图在手,说走就走!
围绕“吃、住、游、购、娱”旅游要素,整合我市文化地标、旅游景点、传统村落、酒店民宿、美食餐饮等,这张地图以清新自然、生动形象的手绘风格将文旅资源全景、立体呈现,让游客来了不用愁。
“遨游马鞍山”手绘文化旅游地图 资料图
当下,文化消费的升级、文化出游的需求,对旅游景区、文博机构供给提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创新实践的深入,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正在悄然改变着马鞍山文旅行业。
长江不夜城实现智慧服务系统全覆盖,通过旅游资讯、智慧停车、智能导游导览系统等20多种功能,科学分析街区客流数据,针对性优化街区活动和布局,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市博物馆推出全新数字文旅产品《诗城印记》,用亲和且有趣的方式引导游客在场馆景点内阅览学习历史文化,用答疑闯关的方式提升少年儿童参与互动性;积极拥抱风口,“创客+文创园”孵化引入文化休闲、网络直播、餐饮娱乐、艺术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
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加速落地,AI与文旅不断擦出新火花,人工智能绘就的文旅产业新图景,让我市“诗与远方”有了更智慧的打开方式。“下一步,我市还将积极构建全域智慧文旅服务平台,焕新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场景,开发数字文旅体验服务空间,谋划数字创意产业文旅项目,以科技感、数字化催生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马鞍山创客+文创园 资料图
创新求质的同时,我市还依靠设施配套与精细服务同步升级,不断满足游客群体多样化需求。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江东文旅集团正加快芳草地及入口改造、滨江亮化、环境整治和设施保障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正积极开展节前安全检查、假期客流量监测预测和相关业务培训……“留住游客的心,才能留住游客的人。”市文化和旅游局监督管理科科长魏芯表示,优质的服务体验能产生口碑效应,带来重复消费和推荐消费。
翻开我市未来文旅工作计划:加快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体系,推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风景道和景区连接道路改造提升;改造升级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布设一批乡村旅游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公共文化服务,将“送戏进万村”“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等品牌文化活动送到景区、街区……
当涂县九间堂民宿 资料图
这些皆是我市为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的用心与努力。马鞍山文旅,正全力推动融合创新,自信地迎接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好文推荐:
来源 | 马鞍山日报
编辑| 赵文静 校对| 傅中平
一审| 赵文静二审| 赵欣欣三审| 邬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