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山水,曾以身躯护佑一方平安,也曾以胜景承载千年赞叹。
秦凿灵渠,通连湘漓,锁钥西南,千载不移。
这方山水,既是中华民族审美与情感的永恒故乡,也是中华文明与山河大地血脉相连的璀璨见证。
这里是广西桂林。
一碗粉唤醒一座城
对松弛感拉满的桂林人来说,只有一样东西,能在周末的早上7点叫醒一大批男女老少,那就是在全市开了8000多家店铺的桂林米粉。
嗍粉,桂林人晨间的必备仪式。嗍粉不必讲究地点,更不必讲究容器,唯一需要讲究的只有丰富多样的口味。而无论挑选哪种口味,软滑柔韧的米粉都是绝对主角。
桂林米粉原料的主要产地之一,正是桂林市的兴安县。这里的稻米,被水源源不断地滋养了2000多年,而水的源头,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人以灵渠贯通湘漓二水,使长江与珠江水脉相连。由此,这条水上交通线,向北可入湘江、长江,达中原地区,向南则经珠江通达整个岭南。
水路与陆路并行的双轨交通,让同时拥有灵渠和湘桂走廊的桂林,自此成为中原和岭南间的咽喉之地。
带上“二十元”打卡元宝山
今天,几乎每个来到桂林的人,都会携带一种特殊的打卡道具——20元面值人民币。它背后的风光图案取景地,正是桂林的元宝山。
元宝山形如其名,3座山峰高耸直立,底部相连,被称为“峰丛”。
在桂林,像这样的峰丛石峰约有7900座,集中分布于漓江中下游两岸。面对这样狭窄崎岖的地形,桂林又是怎样筑城的呢?
答案就在桂林另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平原中。1167平方公里的面积,让桂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峰林分布区之一,峰林间平坦宽广的地形,给予城市充分的发展空间。
公元前111年,西汉在这片广袤的峰林平原中开始建县。
独自矗立于古城中心的独秀峰海拔216米,被古人称赞“未若独秀者”,自古以来都是桂林城的绝对视觉焦点,也成为桂林城营建时的中轴线坐标。
3.3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还点缀着7座山峰,使桂林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绝世格局。
在城市中拥抱喀斯特地貌,利用它们进行布局和点缀,桂林因此成为“放大的盆景”与“可居的园林”,也构建了世界罕见的喀斯特景观城市范式。
800多年前诞生的旅游IP
在桂林,宛如“长”在山上的摩崖石刻有2000多处,里面80%的内容和山水赏游有关。桂林摩崖石刻,仿佛在山水这个巨大的“朋友圈”里,跨越1500多年的评论与点赞。
其中“最能带货”的评论,也让桂林成为跨越历史“爆款”的,就是那一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现代人的标语,其实,这句现在中国最成功的城市宣传语,已经在桂林独秀峰的岩壁上,悬挂了800多年。
1983年,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清理出了这件碑刻——南宋提点刑狱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诗作首联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开篇。
1984年,桂林市政府正式将“桂林山水甲天下”注册为旅游宣传标语。
在今天的桂林兴安灵渠博物院,一尊来自2000多年前的胡人俑吸引着参观者。
高鼻子、大眼睛、长着络腮胡,这尊胡人俑出土自桂林的一处汉代墓葬,被戏称为桂林最早的“外国游客”。
汉唐时期,来自中东和欧洲的物品,会经海上丝绸之路,运抵广西合浦后走内陆,沿漓江北上,通过灵渠流入中原。由此,这座山水之城不仅成为广西的经济中心,更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连接的重要枢纽。
湘桂铁路连接“抗战文化城”
1938年,湘桂铁路衡阳到桂林段建成通车。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外物资在西南大后方之间流通的重要铁路运输线,它的开通,让桂林又一次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窗口,也让桂林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徐悲鸿、艾青等知名文化学者,先后来到桂林,据说,当时从各地涌入桂林的文化学者有上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拥有200多家出版社及书店,为非沦陷区输送的图书占流通总量的80%,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里保存了中华文化血脉,发出了抗日救亡强音。
1938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第四期刊登了一首名为《我爱这土地》的诗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青年诗人艾青的诗歌如同一声呐喊,激荡起中华儿女对家国山河的挚爱。
诞生《我爱这土地》的桂林,浸染了那份“爱得深沉”的赤子之情,每一座青山、每一湾碧水,都从自然奇观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
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
9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
来源:央视一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