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运城市绛县,秋意渐浓。在绛县 马岭革命教育中心的展厅里,25岁的李昕儒拿着一顶仿制的旧军帽,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读红色故事。
这是李昕儒作为红色讲解员的日常,也是她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的缩影。作为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员,这名90后姑娘以“讲解+创新”为笔,在运城市“一城两区三门户”的发展蓝图上写下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生动注脚。
让红色故事走进每个人心里
“红色故事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需要因人施教的‘活教材’。”2020年刚入职时,李昕儒发现参观者对史料的接受度参差不齐。于是,她开始琢磨“接地气”的宣讲方式:给老党员讲革命年代的家常,能让他们想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给孩子们编红色谜语,能让他们在游戏中记住历史;给机关干部讲政策关联,能让他们感悟初心使命。这种“千人千面”讲解法,让她之后的宣讲场场爆满。
2021年,李昕儒参与录制的《军帽的故事》访谈节目意外“出圈”,平实的讲述带着温度,让冰冷的文物变成了有故事的“老伙计”。该作品于2022年荣获山西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精品推介作品,成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
近年来,这样的用心讲解在李昕儒的工作中重复了上百次,覆盖受众超3万人次,多次代表绛县参加省、市主题宣讲比赛,摘得“永远跟党走”山西省第三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优秀讲解员”、省第三届全省理论宣讲大赛优秀奖、运城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比赛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用青春行动点亮红色传承之路
2021年,李昕儒策划并主持了“百年党史进社区”文艺晚会。这场晚会将党史知识融入歌舞、朗诵和有奖问答等节目,吸引了千余名居民参与。而这样的志愿服务,只是她180小时志愿时长中的一个片段。
作为运城市最美巾帼志愿者,李昕儒的脚步遍布绛县的社区、学校、敬老院。她与当地老一辈艺术团成员沟通,以音乐、快板等表演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她带着大学生重走红军路,义务讲解200场,被学生们称为“最会讲红色故事的大姐姐”。她培养了一群“小小红色讲解员”,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讲解,成为革命教育基地里最动人的风景。
自媒体时代,李昕儒还把红色宣讲“搬”到了线上。她走访了17名抗战老兵,整理出8万余字的口述史,制作了《致敬英雄》系列短视频,收获300多万播放量;参与“我眼中的运城”短视频大赛,播放量达80多万;拍摄发布绛县人文历史短视频……数十条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了绛县历史,也让她看到了新媒体传播的力量。
这份对红色文化的热忱,让李昕儒三次走进央视镜头。2023年,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大舞台》讲述绛县的非遗故事及绛县青年的奋斗故事;2024年,登上央视《乡村大舞台》特别节目;2025年,参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录制,推介绛县的红色文旅资源。李昕儒说,这些经历让她更坚定了传播红色文化的决心。
激活文化创新“青春密码”
李昕儒运营的自媒体账号名为 “努力味的李能豆”,粉丝过万,记录着她用300条短视频讲述家乡故事的足迹,累计播放量达200多万。
2022年,李昕儒尝试用短视频讲党史。作为“运城文旅网络推介官”,她还带着当地文旅故事走进山西农村故事节目中心直播间、运城文艺广播电台,单场观看量突破10万。
李昕儒从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旅宣传模式。她会在讲解时穿插当地的特色美食故事,让游客听完革命历史,还想尝尝“红军饭”;带着网友“云游”革命旧址,在镜头前演示当年红军用过的工具,告诉大家“这些老物件背后都是生活的智慧”。这种“红色+文旅”的创新表达,让更多人通过她的视角认识绛县、走进绛县。
回顾这几年的经历,李昕儒说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懂得了“扎根”二字的重量:“以前觉得宣讲是工作,现在明白这是责任——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家乡之美被更多人看见。”谈及未来,她表示,将继续把账号打造成运城市“三门户”宣传的小窗口,带更多人走进红色地标和文旅景点,还要培养更多青年讲解员,让“一城两区”的故事有更多年轻声音来讲。(本报记者 李云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