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刚过,旅行社老板们的脸比翻书还快:有的蹲在直播间半天卖不出3单,愁得头发都白了;有的却数钱数到手软,核销率暴涨30%,新客占比超过六成。凭啥?就凭人家把直播间搬进了青海湖,用一张会“长大”的券,把游客的钱包给“撬开”了。今天咱就扒开这事儿的底裤——中小旅行社到底咋从“等死”到“血赚”?别眨眼,这波操作学废了,明年你也能笑着数钱。
一、中小旅行社的“死亡三角”:流量贵、转化难、新客少
这年头开旅行社,比西天取经还难。老客户老龄化,年轻人刷抖音找攻略,你还在朋友圈发“青海湖三日游999”,等于在月球上卖羽绒服——方向错了,再努力都是白搭。身边有个老板吐槽:“开直播3个月,场观好不容易破千,下单的就3个人,还是亲戚朋友捧场。”更扎心的是,就算有人下单,核销率低得像中彩票,“卖100单退80单,钱没赚到,光给平台交手续费了。”
这就是中小旅行社的“死亡三角”:流量贵得离谱(投流1000块换不来1个咨询),转化难如登天(用户对比8家才下单,还随时反悔),新客少得可怜(全靠熟客转介绍,一年新增不到50人)。往年还能靠线下门店撑着,今年暑期一看数据:线下客流跌了40%,线上订单占比冲到70%,不会玩线上的,基本等于提前宣告“结业大吉”。
但偏偏有人逆风翻盘。青海妙旅的马海山,一个坚持“0购物纯玩”的西北糙汉子,上半年还在跟我抱怨“直播转化率低到想砸手机”,暑假突然甩来数据:核销率涨30%,新客占比63%,高客单价小团游卖爆了。问他咋做到的,他叼着烟笑:“没别的,就是把抖音那套玩明白了——选对品、让风景说话、用对一张会‘长大’的券。”
二、拆解马海山的“三板斧”:不搞玄学,全是能抄的实在招
马海山的操作,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把有限的资源,像激光一样精准砸向高回报的地方。中小旅行社最缺的就是钱和人,撒胡椒面式补贴等于自杀,他偏要“单点爆破”,三招就把暑期档的流量变成了真金白银。
第一斧:选品聚焦——不贪多,只薅“爆款羊毛”
很多旅行社直播时犯了个致命错误:啥产品都想卖,99元周边游、5999元欧洲游、9999元定制游堆一屏幕,用户进来像逛菜市场,挑花了眼最后啥也不买。马海山反着来:只把直播资源压在青甘大环线4/6/8人小团上。
为啥是小团?他算过一笔账:小团客单价高(人均5000+),利润空间够;用户决策链长(对比3-5家才下单),但一旦体验好,复购率比散客高3倍,还能转介绍。更关键的是,“0购物纯玩”小团是他的老本行,服务流程跑了十年,不会翻车。“与其10个产品各卖10单,不如1个产品卖100单,流量和补贴才能聚起来,ROI(投入产出比)才能跑正。”
这招看着简单,实则是“资源集中化”的精髓。中小旅行社资源有限,与其被边角料产品稀释精力,不如攥紧拳头打向爆款——让用户想到“青甘小团”就想到妙旅,这才是品牌标签。马海山的直播间,从头到尾只推3个产品,连背景板都没变过,用户进来就知道“哦,他家小团游靠谱”,信任感一上来,下单就不难了。
第二斧:实景直播——让青海湖替你“勾魂”
传统旅行社直播多寒碜?要么在办公室对着PPT念路线,要么找个客服小妹照着稿子背“包含机票酒店”,用户看得眼皮打架,恨不得当场划走。马海山直接把直播间搬到了青海湖、鸣沙山:镜头对着蓝得发光的湖面,沙粒被风吹起的声音、导游扯着嗓子喊“看这边!”的背景音,全是现场感。
你以为用户看的是产品?错,他们看的是“我站在这儿会有多爽”。当镜头扫过青海湖的日出,金色阳光洒在湖面,弹幕里全是“哇塞”“想去”“这蓝也太假了吧(但我信了)”;拍到鸣沙山的沙丘,有人直接问“现在下单明天能出发吗?”——实景直播不是展示产品,是把用户的“旅行欲望”提前点燃。马海山说:“以前讲十句‘青海湖很美’,不如镜头怼着湖面10秒钟,用户自己就会说服自己‘该出去玩了’。”
这招对中小旅行社太友好了——不用请网红,不用搭布景,领队举着手机往景点一站,风景就是最好的“销售员”。成本?几乎为零。效果?马海山的户外直播,场观比室内直播高2倍,停留时长从30秒涨到3分钟,“用户看得越久,下单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比花钱投流划算多了。”
第三斧:超值券“膨胀”——让优惠自己“催单”
光有欲望还不够,得给用户一个“现在就买”的理由。马海山盯上了抖音今年新出的“超值券”,核心是那个**“膨胀机制”**:用户领券后,优惠金额会自动加码,比如领100元券,过10分钟变成150元,再过会儿变成200元。
这招太狠了!用户本来在犹豫“要不要现在买”,一看券在“长大”,瞬间慌了:“再不买优惠就没了!”马海山举了个例子:有个用户领了200元券,看直播时还在问“能不能再便宜点”,结果优惠券自动涨到300元,他当场拍板:“买!就当白赚100块!”——这哪是优惠,分明是利用“损失厌恶”心理,逼着用户“别墨迹,赶紧掏钱”。
数据不会说谎:妙旅用超值券后,支付占比高达57%,也就是说,一半多的订单是被这张券“催”出来的。更绝的是,这券不用商家自己掏钱——抖音生活服务给补贴,商家报名就能享受,相当于“平台帮你出钱拉客”。马海山算过账:“以前自己补贴100元,用户觉得‘就这?’;现在平台+商家共补200元,用户觉得‘血赚’,核销率自然上去了。”
三、抖音超值券的底层逻辑:不止是优惠,是“流量杠杆”+“决策助推器”
马海山的成功,不是偶然。今年暑期,抖音生活服务的超值券简直成了中小商家的“救命稻草”:超1.2亿用户用券下单,近300万商家报名,成交金额预估涨50%,下单转化提升60%。为啥一张券有这么大魔力?根本不是“便宜”那么简单,背后是平台把“流量、情绪、决策”捏成了闭环。
先看“流量杠杆”:平台补贴=免费给你拉客
中小旅行社最缺流量,但投流又怕打水漂。抖音的超值券聪明就聪明在——平台出钱补贴,商家只需要出产品,等于“低成本换流量”。比如妙旅报名后,用户领的券里,平台补贴占了40%,商家只出60%,但带来的客流是平时的3倍。马海山说:“以前花1000块投流,可能只来10个咨询;现在用超值券,平台给流量倾斜,1000块补贴能带来50个咨询,ROI直接翻5倍。”
更狠的是,平台会把用券的用户数据反馈给商家:谁领了券没下单、谁下单了没核销、哪个产品用券转化最高。马海山就靠这数据调整策略:发现“8人小团”用券转化最高,立马把直播重点全压上去,果然卖爆了——数据指导决策,比拍脑袋靠谱100倍。
再看“情绪+决策”:把“犹豫党”逼成“下单党”
年轻人买旅游产品,早就不是“看价格”那么简单了。他们要的是“值不值”+“爽不爽”。超值券的“膨胀机制”,恰好把这两点捏在了一起:
- “值”:优惠金额自动涨,用户觉得“占了便宜”,产品的“性价比”瞬间拉满;
- “爽”:从领券到下单,优惠在“实时长大”,用户怕错过,决策时间从“3天”压缩到“3分钟”。
马海山的高客单价小团游,以前用户要对比5家、犹豫一周才下单,现在用券后,决策链缩短到“看完直播当场买”。为啥?因为“膨胀优惠”把“占便宜的快感”和“旅行的期待感”压缩在了同一个瞬间——用户脑子一热:“反正能退,先囤了再说!”(抖音支持未核销随时退,用户没顾虑)。
四、中小旅行社该咋抄作业?记住3句话:选品要“狠”,场景要“真”,用券要“准”
马海山的操作能复制吗?当然能。但前提是别犯这几个错误:别贪多、别造假、别犹豫。中小旅行社资源有限,学不会“全面开花”,那就学“单点突破”,三招就能落地。
选品要“狠”:只薅“高回报”的羊毛
别想着“所有产品都用券”,把券砸向两类产品:要么是你家的王牌(复购率高、利润空间够),要么是用户的“心头好”(季节性强、网红打卡地)。比如马海山选青甘小团,既是王牌产品,又是暑期爆款,用券一撬一个准。要是你家周边游卖得好,就把券全砸周边游;要是定制游利润高,就用券撬动高净值客户——资源集中才能出奇迹,撒胡椒面只会打水漂。
场景要“真”:让风景替你“说话”
别再在办公室直播了!领队举着手机去景点,哪怕镜头抖、声音杂,也比对着PPT念稿子强10倍。青海湖的蓝、鸣沙山的金、茶卡盐湖的白,这些颜色不用滤镜,就能让用户“哇塞”;导游现场讲“昨天有个游客在这儿拍了婚纱照”,比你说“这里适合拍照”更有感染力——实景直播不是“展示”,是“代入”,让用户提前“云体验”,下单自然水到渠成。
用券要“准”:跟着平台节奏“薅羊毛”
抖音生活服务的活动不是天天有,比如8月17日的“超值囤券节”,平台补贴加码、流量倾斜,这是中小旅行社的“集中爆发期”。马海山已经开始为国庆预热:囤大额券、搞阶梯优惠、联合达人拍短视频——错过一天,可能要用一年去追。
为啥?因为年轻人的消费节拍比以前快10倍:今天刷到你的直播,明天可能就刷到别家的券,你不抓紧,游客就被抢走了。马海山说得实在:“现在的游客,跟夏天的雷阵雨似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你不赶紧用券把他‘留住’,等他雨过天晴,早跟别人跑了。”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这不是“风口”,是“活路”
有人说:“这都是平台的套路,等补贴停了咋办?”但你想过没:就算没有超值券,你还能靠发传单、朋友圈活下去吗? 抖音的直播、短视频、用券工具,本质上是给中小旅行社递了把“数字化的锄头”——以前你得用手刨地,现在能用锄头了,你还在纠结“锄头会不会坏”?
马海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小旅行社不是活不下去,是没找到“用新工具干老本行”的方法。选对品、让风景说话、用对一张券,看似简单,实则是把“流量、情绪、转化”捏成了闭环。今年暑期,已经有300万商家靠这套打法多赚50%,你再犹豫,明年可能真没你的位置了。
记住:游客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下单,平台的补贴也不会等你“想通了”才发。现在打开抖音,看看“超值囤券节”的报名入口,把你家的王牌产品搬上去,让领队举着手机去景点直播,试试那张会“长大”的券——说不定下个月,你也能像马海山一样,叼着烟笑着说:“嗨,就那么回事,赚钱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