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
在西南边陲的昆明
守护着中华文脉。
今天,
让我们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
重温那段烽火淬炼的岁月。
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 王齐:“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舍十分简陋,用半截钢轨作为校钟,鸣轨为号。”
这特别的钟声,串起了西南联大的抗战时光。1937 年,日本入侵的炮火席卷中国,华北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临时大学,在战火中辗转多地,最终迁至昆明,正式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 王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联大办学时期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间教室原物,以前窗户是用桐油纸糊的,墙是土坯墙。每当下雨时,雨水会滴落在铁皮顶上,学生就听不清前方教授们的讲课。”
"诸君身负文化存续之责,是民族最后的希望",西南联大师生用尽全力守护希望。漏风漏雨的土坯房是他们知识的殿堂,昆明街头的茶馆是大家伙的自习室。当理工科同学要做实验时,没有煤气灶,就用酒精灯代替,酒精也无法得到时,就改用木炭炉。没有什么能阻止联大师生读书报国,哪怕是日本军队的空袭。
1938 年至 1944 年,昆明上空共响起 232 次空袭警报。当五华山上的警报响起,西南联大的钢轨校钟也会敲响,师生们抱着课本 "跑警报"。敌人妄图用炮火摧毁中国文脉、让中华民族 "亡国灭种",可他们没能如愿 。在跑警报的间隙里,老师依旧在授课,学生仍在默写公式,知识的火种从未熄灭。西南联大在烽火中扛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为民族存续留住了希望之光。
记者:赵悦希 郭威
编辑:黄剑
责编:唐鹤嘉 王锐
主编:曾真
终审:梁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