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递向游客讲述抗战故事
一幅幅珍贵的抗战影像资料、一件件当年缴获的敌军装备、一册册泛黄的革命文献……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里,3000余件红色文物静静陈列,述说着运西地区的峥嵘革命岁月。8月28日,“运西地区革命史展”在该馆正式开展,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缅怀。每当讲解员忙碌时,博物馆创办人李传递便亲自上阵,向参观者讲述背后的红色历史。
这座展馆凝聚了李传递的半生心血。他不仅是这些抗战文物、红色历史的守护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用半生时间收藏、研究、展示、传播红色历史,完成了一场跨越职业与时代的“红色传递”。
红色种子深植幼童心间
1972年,李传递出生于郓城县双桥镇李庄村。童年时,爷爷讲述的“葛化仓夺机枪”“杨勇大战郓城”“截杀日军驻济宁司令阪田”等家门口的英雄事迹,成为他最深刻的记忆。
“小时候最爱五角星、红领章,姑父是解放军,每次回来送我一颗红五星,我都当宝贝一样藏着。”李传递回忆,那时他尚不懂得“收藏”,只是纯粹地被军人形象与英雄故事吸引。
初中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红色连环画、毛主席像章和革命书籍,渐渐攒满了一书箱。“那个书箱是我高祖传下来的,后来成了我们家的‘家庭图书馆’。”李传递也经常给同学讲述抗战历史,因此成了同学间有名的“故事大王”。
从个人爱好到红色使命
参加工作后,李传递从事烹饪及烹饪教学,但他从未放下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有了工资,他跑遍北京、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开始系统收集红色文物。“抗战时的马镫、群众支前用过的油篓、八路军战士用过的旧碗……每次看到这些,就像触摸到了历史。”李传递说。
1998年,李传递发起创建“水浒烹饪协会”(后更名为郓城县烹饪协会),这成为他收藏走向系统化、规模化的转折点。协会现有近900名会员,多为餐饮业骨干。借助行业平台与餐饮经营所得,他不断拓展收藏范围和深度。2007年,他开设了以“红军阁”为名的红色文化主题餐厅,将收藏与餐饮结合,让顾客在就餐中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没想到藏品越来越多,饭店逐渐放不下了。”李传递笑着说。2014年,在国家鼓励民间创办博物馆的背景下,他正式申请成立“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成为菏泽首家民间红色博物馆。
举全家之力办红色博物馆
建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和空间——博物馆需要独立固定的场所,文物存放和维护更需要持续投入。
为筹建博物馆,李传递和妻子毅然关闭了经营良好的饭店,将1000多平方米的餐饮面积全部改为展厅。“停业时推掉了1000多桌预订的喜宴,但为了博物馆能长远发展,值得。”他说。
这些年,李传递将家庭大部分收入投入红色收藏。起初亲友不理解,妻子也没少跟他生气。“我一不吸烟、二不喝酒,就这一个爱好,你就支持我吧。”他对妻子说。如今,妻子已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负责博物馆日常运营。
2014年博物馆成立以来,一直免费向社会开放,现已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李传递还主动将红色故事带进社区、乡村、学校,让红色文化“流动”起来。
“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的强烈反响,给了我不竭的动力和温暖,也坚定了我将红色收藏进行到底的勇气。我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红色文化,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谁创造出来的。”李传递说。
此次“运西地区革命史展览”,是李传递红色传承路上的又一里程碑。展览通过大量珍贵实物与历史图片,全面展示了运西地区党组织创建、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的光辉历程。“革命老区运西地处大运河以西,曾包括冀鲁豫边区的19个县区。这是一块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运西军民英勇无畏,浴血奋战,演绎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对敌斗争故事。”李传递在展览序言中写道,“英雄丰碑,高山仰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一名厨师到红色馆长,李传递用半生赓续红色传承。他说:“我的名字是祖父起的,意为将祖传学风、家风,以及求智、修身的传统一代代传递下去。”如今看来,他不仅传递了家风,更传递了一片赤诚的红色初心。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