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漫山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白墙黛瓦的民宿掩映在绿荫间,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游客往来不绝。“不仅山水风光好,村里处处透着文明劲儿,墙角的鲜花、规整的院落,连村民说话都格外亲切!”不少游客在打卡留念时,都对这里的乡风风貌赞不绝口。这座集安“东大门”旁的小山村,凭借实打实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谁能想到,如今的“文明样板村”,曾因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蝶变的背后,是全村上下对精神文明创建的执着坚持。清晨时分,村道上总能看到村民清扫庭院、打理门前环境的身影,“门前三包”不再是墙上的标语,早已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村里配齐分类垃圾桶、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还通过志愿宣讲、现场示范等方式,手把手教村民掌握垃圾分类技巧。
“大多数游客都表示,选择来咱们这住就是看中了咱们村的环境,干净整洁,四季景色优美,住得舒心!”民宿女主人孙继春说道。如今走在村里,不见一片垃圾,就连农户院墙外围都种满了花卉绿植,家家户户的“微庭院”串联成了全村的“大美景”。
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村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道德讲堂”总是座无虚席,村民们围绕文明节俭、孝老爱亲等主题分享身边事、畅谈心里话;“百姓名嘴”宣讲队穿梭在乡村大集、田间地头,用接地气的乡音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村中的文化墙上,“吉林好人”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图文并茂,大喇叭里时常播报着村里的好人好事。在潜移默化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光盘行动”成为共识。“钱湾村一直以来种植水果,村民生活比较富足,再加上宣传引导工作做得实,村里嫁姑娘没有要彩礼的,咱们村的小伙儿也不愁找媳妇儿,咱们村乡风文明好、村民素质高,其他村的姑娘都以嫁到咱们村为荣呢!”钱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安强一脸自豪地说,不少村民主动缩减宴席规模,把省下的钱用于公益事业,崇德向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文明乡风不仅凝聚了人心,更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依托“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钱湾村把水果种植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起86家特色民宿——有的主打田园风情,推窗可见果林;有的融入艺术元素,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聘请南方专业团队打造的4000平方米“果・宿”露营基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预订火爆,不少游客专程来体验采摘、住宿、休闲一站式乡村游。村里还利用专项帮扶资金建起水果迷你加工厂,将鲜桃、李子等加工成果干、果脯,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充实。春节期间,文化广场上写春联、送祝福的活动热闹非凡;端午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话家常,其乐融融;中秋节的猜灯谜、品月饼活动,吸引老老少少踊跃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随时向村民开放,书架上的书籍涵盖农技、文学、科普等多个种类,舞蹈室、乐器角也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里组建的广场舞队、秧歌队,逢年过节就自编自演节目,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更拉近了邻里距离。
如今的钱湾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全国文明村镇”的独特魅力。从曾经的落后山村到如今的文明标杆,钱湾村用行动证明,文明创建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这朵绽放在鸭绿江畔的文明之花,必将越开越艳。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玉红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