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山顶俯瞰芙蓉江武隆段,一条碧绿的翠带悠悠嵌在群山间,恰似仙人腰间轻舒漫卷、灵动飘逸的玉带。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重庆市武隆区立足喀斯特地貌特色与生态资源禀赋,以创新实践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命题。从“生命渠”变身“黄金渠”,到芙蓉江上筑起“生态屏障”,再到仙女山巅奏响“文旅融合曲”,武隆用一个个生动案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两山”理念在乌江之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阳光照耀下的芙蓉江,碧绿如带,蜿蜒在两岸青山之间;夜幕降临后的仙女山,鼓声震天,矗立在《印象武隆》的灯光与呐喊之中。激昂的川江号子在夜空中响彻山谷,引领观众回望武隆人既与山水深情相依,亦与山水勇敢搏击的过往。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在“两山”理念指引下,重庆市武隆区立足喀斯特地貌特色与生态资源禀赋,以创新实践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命题。从“生命渠”变身“黄金渠”,到芙蓉江上筑起“生态屏障”,再到仙女山巅奏响“文旅融合曲”,武隆用一个个生动案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两山”理念在乌江之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想到现在的好日子,我心头便安逸了”

挂壁水渠 拍摄:王俊杰
一边是一尺多宽的水渠,一边是200米深的绝壁,行到窄仄处,人需要弯着腰、贴着崖壁才能通过……重庆市武隆区长坝镇石梁河青龙峡,风景优美,巍峨险峻,是户外探险爱好者的热衷打卡地。偶然间,户外爱好者发现了这条“悬”在距离崖底200米空中的“挂壁水渠”,一段当地人战天斗地的故事也被牵了出来。
其实,青龙峡内共有4条这样的水渠,3条在前进村内,1条在大元村内。每条水渠的海拔在300米到1600米不等,长度也从3~6公里不等。网上爆红的是位于长坝镇前进村黄岩农业社扯情岩的扯情岩崖壁水渠。
这条全长4285米的挂壁水渠,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原东山乡党委政府(后撤乡并镇到长坝镇)为解决当地村民饮水、灌溉和发电照明,于1996年10月初步设计规划并建设的水利、电力工程。该水渠1999年动工,经过电站施工领导小组和每天200余村民的艰苦努力,于2001年完工,前后历时近5年。

挂壁水渠 拍摄:王俊杰
村民们腰系绳索、手持钢钎,在垂直落差近200米的悬崖峭壁上凿石开槽,用十年时间筑起了这条“生命水道”。过去,它是解决当地群众“饮水难、灌溉难”的民生工程;如今,在“两山”理念赋能下,它成为串联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转化纽带”。
“我们这里以前非常缺水,挑一担水要走两个小时。”原东山乡努力村会计、81岁的黄大伦坐在新宅的堂屋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以前都是‘一水四用’,先洗菜,后洗脸,再洗脚,最后喂牲畜,一滴都不浪费。那时日子苦得很哪!”黄大伦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一想到现在的好日子啊,我心头便安逸了。”
现在,由于在网络的走红,这条悬挂在绝壁上的水渠早已超越了引水功能。独特的挂壁景观与喀斯特地貌的峡谷、森林、溶洞相映成趣,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光打卡。

挂壁水渠 拍摄:王俊杰
慕名而来的游客从山谷溯溪而上,沿途群众家里的土鸡土鸭、高山玉米成了他们争相购买的生态产品,很多乡亲都吃上了“旅游饭”。
“区里正建设集自然探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4A级景区。”武隆区副区长唐文坚指着峡谷深处告诉记者,悬崖漂流、五桥联动、洞穴探险等旅游产品也正在规划中。这条用生命开凿的水渠,正从“生存线”蜕变为“风景线”。
“以前最高兴的是鱼在篓里蹦,现在是鱼在江里游”

芙蓉江 拍摄:王俊杰
从山顶俯瞰芙蓉江武隆段,一条碧绿的翠带悠悠嵌在群山间,恰似仙人腰间轻舒漫卷、灵动飘逸的玉带。芙蓉江是乌江左岸最大支流,下游因2003年江口电站落成形成高峡平湖景观。
芙蓉江武隆段全长32.9公里,流域内拥有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芙蓉洞世界自然遗产等核心生态资源。唐文坚告诉记者,为守护好这汪碧水,武隆区构建“区、乡、村”三级河长制体系,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区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督导,将“治水责任”压实到每个环节,还创新推出了“1233”河流管护机制:“一巡”即巡河巡查,形成全覆盖巡查网络;“两函”是履职提示函和问题提示函,2023年共发出60余份;“三单”通过问题单、任务单、督办单明确责任;“三报”以问题整改报告、履职报告、河长述职报告显成效。“2023年,武隆三级河长累计巡河12618次,发现问题165个,整改率达100%。这套机制也让武隆河长制工作获重庆市政府300万元奖补。”
跨区域合作是芙蓉江治理的另一关键。2023年11月,武隆与贵州道真、重庆彭水共同签订《芙蓉江河长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巡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六大机制。“河长巡河时在交界流域向辖区外延长1公里”的条款,更是打破了三地行政壁垒,推进芙蓉江从末端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转变。
“自2018年起,芙蓉江常年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以上,其中部分时段达Ⅰ类标准。”江口镇镇长冉云权说。

芙蓉江 拍摄:王俊杰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武隆区还积极探索“幸福河湖”建设路径,种植垂柳、菖蒲等水生植物300余亩,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在沿江村落建设污水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100%;打造“芙蓉江滨江步道”“江口渔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生态福利。
如今的芙蓉江,不仅是“清水绿岸”的生态廊道,更成为“生态旅游”的黄金线路。2023年,芙蓉江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5%,带动沿江餐饮、住宿等产业增收超2亿元。

芙蓉江 拍摄:王俊杰
49岁的陈华东是江口镇三河村的村民,原来以打渔为生。在芙蓉江实施河长制,禁止随意打渔之后,他清楚地认识到,禁渔是有利于千秋后代的事,必须要支持。于是,他放下打渔篓,加入了护渔队。每年禁渔期,他都会跟随护渔队巡江护渔,遇到想趁着夜色摸黑打渔的人,他们还需要夜间伏击,有时整夜都不得合眼。
然而,看到家门口的这条江,在自己和同事们的保护下越来越美丽健康,陈华东感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以前最高兴的是鱼在篓里蹦,现在是鱼在江里游。”
除了在禁渔期护渔,陈华东放下渔篓后还去学了做酒的手艺,并在镇上开了一个卖酒的小店。遇到旅游旺季,生意更是非常红火。“我卖的是自己做的粮食酒,有玉米酒、高粱酒、大米酒。”陈华东告诉记者,原来打渔一年能收入2万~3万元,现在一年的收入能有8万~9万元。
“现在靠着做咖啡,既赚了钱又能照顾父母”

仙女山大草原 拍摄:王俊杰
“做咖啡可不像扛着锄头种地,是个精细活儿。”在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归原小镇的有无书屋,55岁的冉光芳一边熟练地冲着咖啡一边说。她是荆竹村的原村民,以前靠种地为生。曾经的荆竹村,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是妥妥的“贫困村”。为了生计,村里很多人都外出务工了,村子又成了“空心村”。放不下年迈的父母,冉光芳选择了留下。
近年来,随着武隆不断践行“两山”理念,生态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利用,当地的旅游业也慢慢壮大。冉光芳放下了锄头,拿起了咖啡壶,学起了冲咖啡。“最难的是拉花,一开始怎么也拉不好,我就用酱油兑着洗洁精练习,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练好。现在靠着做咖啡,既赚了钱又能照顾父母。”说着,她递过来一杯咖啡,上面的树叶形拉花整齐漂亮。随着仙女山旅游越来越热,这位“乡村咖啡师”每年能卖出2万杯咖啡。

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归原小镇的有无书屋
冉光芳们的生活转机始于彻底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武隆区水利局局长柯晓东告诉记者,武隆区作为水利部定点帮扶县,投资1431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开展森林保险试点1.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75%。实施乌江武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完成抚育改造林木2000亩,修复裸露山体500余亩。
更深刻的变革来自机制创新。武隆区试点推进荆竹村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项目清单和生态资源转化机会清单编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市级差异化改革试点,引导30余户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年收益20余万元、户均增收超7000元。
2024年,荆竹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0元,较全市平均水平高3349元,比2004年增长10倍。这个曾经的“空心村”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亿元,还捧回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金匾。荆竹村引进的打造集“田园+乐园+庄园”于一体的文旅项目归原小镇,仅2025年上半年就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今年6月,重庆武隆区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在重庆市联交所成功交易,成交金额8580万元,主要交易内容为杨柳塘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量价值4383万元和20年期水土保持农业产业生态产品4197万元。
“本次交易的部分收益将反哺杨柳塘区域百姓和水土保持工作。”柯晓东说:“我们将以此次交易为契机,大力开展小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贡献更多力量。”

仙女山最美公路 拍摄:王俊杰
今年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之际,荆竹村的探索路径更是入选了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的《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案例》。
如果说荆竹村归原小镇是仙女山的“田园客厅”,那么《印象武隆》就是展示武隆文化与生态的“艺术窗口”。作为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以仙女山的喀斯特峡谷为舞台,以当地民俗文化为内核,通过“川江号子”“纤夫精神”等场景,展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自2012年首演以来,《印象武隆》累计演出超4000场,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不仅成为武隆文旅的“金字招牌”,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8000个。

“我看过好几部‘印象系列’,在我心里,《印象武隆》是最好看的一部,从现场布景到歌曲创作,再到文化内涵和演员表现都很好。其中有好几个地方都令我感动落泪。”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在看完《印象武隆》之后说出了自己的评价。
20年弹指一挥间,武隆人用20年时间证明:守护绿水青山不是负担,而是最富远见的投资。如今,绿水青山这本“生态存折”,正源源不断兑现成最好的经济收益和民生红利。
来源:中国改革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