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地上文物看山西。
今天,我来到了太原的太山。一踏入太原西南方的太山,仿佛步入了一幅历史画卷。这里不仅因山形似“太”字而得名,更因山腰处千年古刹龙泉寺而闻名遐迩。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依山而建,殿阁楼台高低参差,别有一番韵味。
沿山路向上,登上佛祖阁后的平台,便见到了此行精华所在——观音堂。这座独特的八角形团殿,当地人又称“八角亭”,建筑结构奇巧玲珑,殿顶饰黄色雕花琉璃脊,阳光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可谓八面玲珑。
观音堂是太原唯一有悬塑的地方,也被大家称为 “小西天”。走进观音堂,仿佛踏入了一座明代的艺术宝库。这座建于嘉靖十七年的佛堂,在那个崇道的年代,能建成这样一座佛堂,背后的艰辛难以想象。
殿内共有79尊佛像,雕梁画栋间,悬塑的构思独具匠心。中间的自在观音像最是引人注目,它坐姿随意自在,肘臂自然下垂搭在膝盖上,稳稳坐在纯泥塑的金毛吼上,“自在” 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周围的悬塑更是藏满了故事:两面各有九尊罗汉,合起来便是十八罗汉;第二层平台上的天宫楼阁,复刻着明代寺庙的精巧;右边那尊可爱的造像,是化作善财童子的红孩儿,寓意吉祥;还有阿傩和伽叶的造像,让我瞬间想起《西游记》里他们向唐僧索要 “人事” 的情节。
每一尊造像都带着历史的温度,480多年过去,色泽依旧淳朴鲜亮,堪称建筑与雕塑浑然一体的佳作。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年轻人,他边欣赏殿内的悬塑,边在本子上记录,引起了我的好奇。
与他聊了一会儿,我知道了他来此的目的:为创作文创产品寻找灵感。
他叫秦至臻,是一位95后插画师,在插画师圈子里小有名气。出于对美术的热爱和对古建的偏爱,他两年多来潜心手绘山西古建筑,以此来宣传太原和山西。
他向我展示他的画本,里面早已记录了不少太原古建的身影——钟楼街邮局的复古轮廓、晋祠里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风貌、圣母殿中威严的哼哈二将与灵动的侍女像,还有纯阳宫、文庙、古县城,以及地标性的双塔寺。
陈晨与秦至臻
我看着这些在画纸上重新焕发生机的亭台楼阁,好奇他为什么对古建如此痴迷。
秦志臻说,他从小就爱旅游,山西的各个角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对古建的喜爱就像一颗种子,早早在心里扎了根。
上大学后,美术教材里频繁出现的山西古建与文物,让他意识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或许并不被太多人熟知。从那时起,秦志臻就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画笔,让更多人了解山西古建、读懂山西文化,让大家透过他的画,认识这座被历史浸润的城市。
而他与绘画的缘分,更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父母的支持让他能一路坚持,从孩童时期的涂鸦,到如今专注古建创作,画笔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志臻这次太山之行,除了写生,更重要的是他想结合太山的特色与悟空元素,做一款有太原文化印记的文创。
在观音堂见到着这些生动的悬塑形象,正好可以融入文创设计,让静态的古建插画多一份灵动。秦志臻想把太山舍利塔、晋祠、双塔寺这些手绘古建,与悟空元素、小西天悬塑元素结合起来,做成一系列便于收藏的文创。
对我而言,这次太山之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文化的共鸣。古建不只是沉默的建筑,它们是千年文化的见证者。而我能做的,就是用镜头将这些美好定格,让古建的晋韵,通过纪录片走向更多人,让大家像我一样,爱上这座有温度、有故事的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