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王波
江南城市,若没有一汪湖水,便仿佛少了一份灵气与韵致。
湖之于城,从来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灵魂的栖居。如西湖之于杭州,南湖之于嘉兴,东湖之于武汉——它们不是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
在宁波城东南,静卧着浙江第一大天然淡水湖——东钱湖。20平方公里的水域碧波如玉,群山环抱。
当晨曦初露,湖面泛起粼粼金光,仿佛千年前王安石在此兴修水利时的壮志犹存;当暮色四合,韩岭老街的灯光次第亮起,又似南宋时期“满船清梦压星河”的诗意重现。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东钱湖以文化为帆、生态为舟,完成了一场从资源驱动到内涵发展的深刻转型,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蜕变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通过系统化保护、创新性转化与沉浸式体验,打造“文化型、生态型”旅游度假区的历程,生动谱写了一幅湖与城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
从“自然湖泊”到“人文名湖”
湖泊,自古便是文明孕育之地。
历史上,东钱湖以其广袤水域,灌溉鄞县、镇海、奉化三县七乡三十余万亩良田。丰沛的水源带来粮食丰收,东钱湖亦因此得名“万金湖”,流传至今。
然而,历史上,东钱湖的水,不是这般清澈。
庆历七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安石出任鄞县知县,所见却是葑草杂生、淤塞严重的窘境。次年,他动员民众疏浚治理。正是这次治水行动,才有了后来郭沫若眼中的“西子风韵,太湖气魄”。
南湖岸线。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如果说王安石埋下了美丽的伏笔,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的东钱湖保护开发,则真正为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1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成立。彼时的东钱湖,湖面还能看到养殖网箱的痕迹,湖水也远不如现在透亮。
生态为基,守护绿水青山本色。水是东钱湖的生命。谈起治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脱口说出了三个“宁可”:“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把环境保护好。宁可投入多一点,也要把环境整治好。宁可阻力大一点,也要把环境建设好。”道出了治理决心。
如何治理?从源头切入。
从清淤退渔、截污纳管、清退高污染工业企业,到搬迁拆改11个村庄,再到引进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借助“国家队”的优势,增加水生植物、改善鱼类种群结构等方式……一场跨越数年的“立体治水”,徐徐展开。
多年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用于生态治理,将水质提升至整体Ⅲ类、局部Ⅱ类,逐步构建完整健康的水域生态系统。
如今,东钱湖新增湿地植物20余种、新增植被面积5万余平方米,鱼类种类和数量显著上升。其治水经验被誉为“城市型湖泊治理的典范”,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对“生态型”度假区最根本的承诺。
南宋石刻公园。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同时,东钱湖也深知,这一汪碧水不仅是自然遗产,更是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载体。不仅要恢复生态,更要唤醒文化。
为此,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清淤截污的同时,开始打捞沉睡在湖底的文化记忆。深入挖掘宋韵文化,对王安石治水、史氏家族、南宋石刻、青瓷文化等资源进行全域性普查、梳理,构建“一园、一廊、一景”的空间格局,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珠成链,构建“东钱湖宋韵文化圈”。
这种系统性的文化梳理,与扬州瘦西湖有异曲同工之妙。瘦西湖通过恢复二十四景,重现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景。东钱湖则通过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方式,推动文化资源从“点状存在”向“系统集成”转变,让王安石治水、史氏家族、南宋石刻等历史记忆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有机的生命体,重新鲜活起来。
如今,东钱湖以“自然+人文”的创造性转化,构建起丰厚的钱湖文化底色。而千年文脉,也在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流淌至远。
从“山湖美景”到“多元共生”
文化,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不动产,也是彼此区别的核心标识。
如果说创新转化是让文化“活”起来,那么沉浸式体验就是让游客“融”进去。东钱湖深知其义,文化不能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应是流动的、生活的、可感知的,更必须融入当代生活,形成主客共享、古今交融的多元文化体验场域。
这两年,东钱湖巧妙地将王安石、史浩、范蠡等历史人物从古籍中“请”出来,通过“东钱湖名人堂”计划,为其设计动漫形象、创作条漫《钱湖诗缘》、连环画《王安石治鄞》,甚至邀请汉服爱好者进行Cosplay秀,打破了历史与年轻人的隔阂,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
韩岭夜色。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在韩岭老街,3D Mapping秀让历史人物跨越千年“活”了起来,与游客进行一场光影交织的跨时空对话;在南宋石刻公园,“一秒换装”的AR体验,让静态的石刻开口“说话”;在陶麓街区,宋式美学的生活场景让游客穿越时空;在下水湿地公园,生态教育与美学体验完美结合实现“寓教于乐”……这些体验让游客不再只是风景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心灵的栖居者。
更打动人的,是文化从符号走向生活的深度转化。东钱湖以宋人生活方式为灵感,研发出以“食、诗、酒、茶、香、物”为载体的“宋韵钱湖”四大主题文旅产品线和“钱湖有礼”文创系列。从一席“钱湖宋宴”到一间宋韵民宿,文化已悄然融入吃住行游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市场转化。
洋山村。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而真正让这一切生生不息的,是东钱湖将多元文化转化延伸至乡村肌理、融入日常生活,让城杨、俞塘、洋山等村庄焕发新生。在村里,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将农耕文化、民俗传统转化为艺术景观和体验项目,使村庄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活态的“开放式博物馆”。游客在此获得的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一种与土地、与人、与文化深度连接的沉浸式生活体验。
如今,在东钱湖,以文化融合的新业态还在持续上新:2025年“旅咖生活”带动“村咖”营业额涨40%;“钱湖之夜”激活湖滨公园、帐篷营地夜经济;“一树梨花压钱湖”带动利民村50余家经营主体形成多元服务……
当暮色降临,灯火初上,湖面倒影如星,诗句中“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场景仿佛重现。此时游客渐散,居民漫步,孩童嬉戏,老者闲谈,一幅主客共享、古今交融的生活图景。
这背后,是一种多元共生机制:生态保护者、文化传承人、商业运营者与本地居民结为共同体,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让文化传承反哺民生发展,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从城市“后花园”到“世界名湖”
纵观华夏大地,湖泊的叙事从未止步于自然造化。
西湖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学成为城市文化客厅;东湖借浩渺湖景与高校资源演绎着青春活力;金鸡湖则以现代商务旅游重新定义工业与自然的关系……每一片湖水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相宜”之道。
在这幅百花齐放的湖泊画卷中,东钱湖悄然书写着自己的答案。它不追求西湖的秀丽,不模仿太湖的浩渺,而是以独特的文化自觉,在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之间,探寻着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如今,东钱湖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为给湖区注入更多了文化内涵,让其成为世界名湖以及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韩岭美术馆。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这些年来,东钱湖在持续深挖宋韵文化之外,相继落成由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由世界大师隈研吾主导设计的韩岭美术馆等有着东钱湖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并谋划打造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
同时,东钱湖依托45公里湖岸线,持续开发水上项目,不仅建立帆船俱乐部全力打造城市水上休闲运动胜地,还承办中国中学生帆船锦标赛、中东欧国际帆船赛、ILCA亚洲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将东钱湖打造成“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
今年,随着2025年全国皮艇球锦标赛落地,东钱湖进一步打响水上运动名片。
如今的东钱湖,已不再是单纯的风景名胜区。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随着宁波城市发展,东钱湖将区域功能持续外延,建成宁波院士中心,累计引进进家院士168人,助力宁波落地院士项目51个;建成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多次承接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2024联合国国际采购研讨会等重大文化、商贸、外事交流活动……当知识流、信息流、资本流在此汇聚,推动着东钱湖从城市“后花园”转向“世界名湖”的跃升。
正是在一次次发展中,湖与城的关系在变革发生重构。
作为构建“拥江揽湖滨海”都市战略的关键区域,东钱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仅要成为宁波的文化客厅,更要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颗明珠。这条转型之路,实则是场与时间的精致对话: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保留湖山的本真?如何在文旅开发中守护文化的根脉?
东钱湖的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现代化文化湖区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生。当千年的文脉遇见当代的创造,当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一片湖水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眼前,东钱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