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晨 韩丽萍 牛玉娇
8月28日,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漫步村道,这里的一墙一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和红军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对历史的庄严肃穆感油然而生。
红光村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而得名,1987年由循化县政府改名为红光村,寓意“红军精神,光照千秋”,是全国唯一由西路军被俘战士创建的红色村庄。村内至今保留着当时西路军所建的学校、红军庄廓,以及当年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桌椅、磨盘等红色遗迹和文物。
“在红军西路军到来之前,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地。1939年至1946年,军阀马步芳将424名不幸被俘的西路军战士押解到这里,与从附近村落强征的贫苦百姓一起从事苦力劳动。他们开垦荒地,修建清真寺、小学,把这片荒凉的滩涂地建设成了炊烟袅袅的村庄。”在查汗都斯乡红色教育服务中心讲解员王旭瑞的讲述中,西路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坚持斗争的形象缓缓呈现。
在红光村,有一座1∶1复原的西路军战士亲手建造的民居。不同于当地的撒拉族传统民居,西路军战士建造的民居院落统一设计成坐南朝北,代表着西路军始终牢记北上抗日这一革命信念;房屋主体设计成坐西朝东,“西”即西路军,“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也是革命圣地延安和党中央所在的方向。西路军战士即便身陷囹圄,仍然心存希望,心向东方。
“屋脊的青砖上有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红光清真寺大殿前,循着王旭瑞的声音找寻,一个个小图案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青砖瓦片上象征革命的图案更加熠熠生辉。
小图案,大力量!彼时西路军战士生活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但他们仍然没有忘却红色信仰,冒着风险将这些象征着革命的红色符号留在了红光村建筑物的细节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些符号先被当地老百姓无意中发现,后经文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现场勘查,这些红色密码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真寺大殿正对面,宣礼楼高高矗立,不同于撒拉族八角或六角的传统造型风格,它别具一格地采用了四角楼造型,暗指西路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四根柱子采用一根到顶的通柱,暗含革命到底的决心。红军战士在红光村生活的7年,是他们长征的延续,也是战斗的继续。
“在红军到循化之前,当地老百姓并不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对红军这支队伍也不甚了解。但在这7年的朝夕相处中,老百姓认识了红军,了解了共产党。”王旭瑞说:“在劳作之余,红军战士偶尔会给老百姓表演节目。每个节目的最后,都有一个固定场景——两名战士分别手持镰刀和锤子,将它们高高举起组合在一起。当时的老百姓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直到青海解放,当地群众再回想起这段历史,才发觉年轻的红军战士们是以这种朴素而坚定的方式告诉他们:共产党在这里!红军队伍在这里!”
红光村群众深知“没有红军,就没有红光村;没有红军,就没有人们的幸福生活”。当年,西路军战士帮助撒拉族群众改进生产技艺、建设基础设施,撒拉族群众帮助、保护西路军战士,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方才走得更稳更远。
漫步在红光村,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军庄廓、油坊等红色印记引人驻足。着眼当下,对照历史,如今的红光村,依托这片散发着红色历史气息的土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纪念碑、红光小学、清真寺、广场为核心的旅游区域,让参观者将西路军这段光辉历史铭记于心,让红色信念在这里代代相传。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03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