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雷公山薄雾未散,格头苗寨的炊烟已融入晨霭。村民罗康文将热腾腾的糯米粑递给早起的游客,转身望向改建一新的十间民宿。晨光透过木窗,在露台绿植上泼洒下碎金般的光斑。他眼角笑纹舒展:“以前守着大山苦熬,一年到头才挣万把块。今年单靠民宿,净收入就快破十万了,这日子,有奔头!”
罗康文家这一缕炊烟,正是格头苗寨在时代春风中焕新的缩影。这座深藏于苗岭群山之中的古寨,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一改往日沉寂,焕发蓬勃生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
面对村民对发展民宿的种种顾虑——资金不足、缺乏设计、客源不稳,党支部始终站在最前线。老支书杨正荣率先改造自家老屋,默默作出示范;支委成员多方协调,推动文旅项目落地;年轻党员杨硕借助短视频,将苗寨推向更广阔的视野。从规划引导、标准建设到市场开拓,党支部全程护航。短短几年,在党员示范户带动下,全村民宿已发展至18家,“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蓬勃迸发。
护林员李大日复一日穿梭在雷公山的林间,像他这样的32名护林员,守护的不仅是青山,更是全村每年稳定到手的38.72万元生态补偿金。这座“绿色银行”的馈赠,源于对绿水青山的虔诚守护。与此同时,垃圾分类积分制让村巷整洁如新,拆除旧棚腾出片片绿地,格头村溪水愈发清亮,绿荫更为浓郁。优质的生态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生态民宿声名鹊起。党支部更聚力擦亮“格头山礼”品牌,让云雾茶、深山蜜等山野珍品通过民宿展台、直播镜头走向广阔天地,山货年均销售额超过5万元。
独特的“戌日节”(祭狗节)诉说着人犬间古老而深沉的感恩传奇,与苗年节、吃新节共同织就格头村的文化图谱。拦门酒的醇厚、长桌宴的热烈、“东方迪斯科”芦笙舞的奔放,让游客沉醉其中。苗绣手作、蜡染体验、芦笙篝火晚会等沉浸式项目更添魅力,尤其返乡青年杨光达精心打造的“苗趣狂欢夜”,更是场场爆满。蓬勃的文旅产业催生了民宿管家、文化展演等多元岗位。那支由20余位村民组成的芦笙表演队,在旅游旺季人均演出收入可达3000元,悠扬芦笙中跳动着增收的喜悦。
“祖辈守护的山林,真的成了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托起的幸福路,越走越宽!”村党支部书记杨仁鸿的感慨饱含深情。
从罗康文家灶台飘香的糯米粑,到“格头山礼”的醇厚芬芳,再到芦笙篝火映照的张张笑脸——这座古老苗寨,正沿着党建引领的道路,铺展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新图景。
杨森 杨仁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