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战烽火席卷中华,云南20万老弱妇孺以双手在横断山脉的绝壁之间,凿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线——滇缅公路。楚雄段,正是这条路上最为艰险的章节之一。如今,我们重返楚雄,追寻山河之间那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
当年修建滇缅公路用的石碾子
天子庙坡:绝壁上的“人力奇迹”
在南华县沙桥镇,海拔2600米的天子庙坡静静矗立,作为滇缅公路“四大名坡”之一,这里曾是全线海拔最高、施工最险的路段。如今,山间一段长达36.7公里的旧路仍保持着当年砂石铺就的原貌,路面上的辙痕仿佛还在诉说着八十年前的日夜奋战。
南华县沙桥镇天子庙坡
“先辈们为这条路付出了太多牺牲,我们守着它,就是守着不能忘的历史。”当地滇缅公路管护员的话语里满是敬意。在老滇缅公路旁,当年修路用的石碾子依旧完好,这个“大家伙”,是当时最主要的筑路工具。没有大型机械,先辈们就靠肩挑锄刨、一锤一凿,在悬崖峭壁间开出道路,让“不可能”变成了支撑抗战的“输血管”。
93岁的罗阿伍讲述那段艰苦岁月
这段艰苦岁月,在南华县沙桥镇阿咪期苴村93岁的罗阿伍老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那年我才5岁,家里穷得一套衣服要几个兄弟姐妹轮着穿,但是全家人都参与了滇缅公路的建设,去修公路要经过一条长长的河……”老人的声音虽轻,却字字戳心。她的孙子补充道:“奶奶1933年出生,修路时正好5岁。当时全村老小都上了山,小孩们帮着敲碎石块铺路基,大人则开山凿石。大家连鞋都没有,就用草编鞋裹脚,饿了就挖野菜充饥。”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了民族的希望之路。
大花桥:江河上的“智慧丰碑”
如果说天子庙坡见证了人力对抗自然的壮举,那么禄丰市一平浪镇星宿江上的大花桥,则是楚雄人民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另一段传奇。这座由云南早期公路建设总设计师李炽昌设计的石拱桥,全长67.6米、宽8米,是滇缅公路上最长、规模最大的石拱桥,更是特殊年代里“智慧破困局”的生动写照。
禄丰市一平浪镇星宿江上的新、旧大花桥
面对星宿江宽阔的河面与复杂的水文条件,云南早期公路建设的总设计师李炽昌带着施工人员反复勘察,最终决定将桥墩建在坚硬的基岩上,采用“六墩五孔不等跨”结构,全部用条石支砌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当时缺乏建筑机械及建筑材料的难题。更令人动容的是,当时水泥稀缺且昂贵,施工人员竟想出用石灰混合稀饭(米粥)作为黏合材料的办法,将石灰泡开后与米粥搅拌均匀,填入石缝中,靠这种“土办法”让桥体牢牢矗立。直到后期修补时,才用上极少量的水泥。
禄丰市一平浪镇星宿江上的大花桥
支撑桥梁的不仅是坚硬的岩石,更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意志。没有材料,便以智慧替代。楚雄人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建起了滇缅公路上最宏伟的石拱桥。如今,虽已有新桥取代其功能,但大花桥依然静立江上,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永恒见证。
文脉赓续:从“生命线”到“精神线”
岁月流转,滇缅公路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承载的精神却从未褪色。近年来,保护、传承这段历史成为社会共识——2025年,楚雄公路局依托禄丰广通镇级山坡滇缅公路原址,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能走进这段历史,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
禄丰广通镇级山坡滇缅公路原址
讲解员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艰苦岁月里的历史故事
“1938年,楚雄4万多各族同胞投身修路,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了‘9个月修通千里路’的奇迹。”楚雄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董荣平感慨道,“楚雄州境内滇缅公路路段长达220.29公里,占全线总长的19.2%,先辈们用肩挑手凿的行动,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刻进了山河里。”
滇缅公路
如今,滇缅公路绝大部分已提升改造为G320国道,从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变身为连接城乡、助推楚雄经济发展的“交通动脉”。旧路与新路并行,历史与当下交融,这条路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延续着“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基因。
硝烟散尽,山河焕新。历史从未走远,高山不语,却铭记着每一滴血汗;江河奔流,传颂着不屈的壮歌。悬崖上的凿痕、古桥上的车辙,仍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坚韧。当我们触摸这些历史的“皱纹”,便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记者丨 杨开聪 夏明政 张金鑫 苗清怡(实习)
通讯员丨刘增慧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段绍玉
二审丨农耀
三审丨符文华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