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游走中国”是《中国日报》2025年推出的立足文旅融合的融媒体重点专栏,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非遗瑰宝有机结合,用文化视角解读具有国际传播属性的地标IP,串联起具有国风范的主题游径,挖掘呈现各地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推出主题旅游线路报道。8月28日,本期“游走中国”栏目走进湖南,探寻张家界、湘西、怀化三地的奇山秀水人文秘境。
《中国日报》8月28日第16-17版截图。
盛夏的湘西,山峦起伏,树木葱郁,天空湛蓝,交相辉映出一场视觉的盛宴。
湘西的山大多秀美动人,有些更是宛如仙境。正因如此,湘西地区吸引了大量游客,还被很多徒步旅行者誉为天堂。
张家界是我湘西七日游的第一站。清晨,我被闹钟叫醒,迷迷糊糊中拉开窗帘。突然,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震撼了——远处的天门山高耸着,仿佛天地间一个巨型镇纸,庄严地守着大地。
张家界三千奇峰。
凝视着这座山,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巨大的“岩石”在数亿年前曾淹没在海底,而人类的生命不过转瞬即逝。或许,这正是中国人历来崇敬山岳的原因之一。
在湘西人民心中,天门山是一处圣地。张家界旧称大庸,曾为历史上的吴国管辖。那时,天门山(当时称为嵩梁山)已是一处名胜。
公元263年发生了惊人的一幕:一座高达1300米的峭壁突然坍塌,赫然显现出宛若通往天界的大门。此山因此得名“天门山”。
随行的当地司机告诉我们,天门山的朝向始终在微妙地演变着,如今正持续向西偏转。约70年前,站在当时张家界最繁华的南码头便可看到天门洞,而今若要一睹奇观,则需去往距离码头四公里的大庸桥,那里如今已成为张家界的繁华中心,“它朝向哪里,繁荣就跟到哪里”。
天门洞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要抵达天门洞,游客需乘坐穿山电梯,否则必须攀登999级陡峭台阶。
张家界天门山天门洞。
我计划沿东线游览山顶,再下行至天门洞。
我乘坐了长达7.6公里的索道,这是世界最长的高山客运索道之一,随后抵达1500米高的山顶。在那里,我只来得及参观珙桐园,里面种植着150株我喜爱的珙桐,随后体验了悬于峭壁之上的60米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上,一个小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贴着最靠近山体的边缘前进,尽管浓雾遮蔽了下方的深渊,她还是吓得哭起来。
天气闷热,山顶却凉爽宜人。许多游客在树荫下休息,喝着水,吃着零食。我匆匆忙忙地冲向穿山电梯的入口,以为能将我带到山的另一侧,继续探索剩余的八个景点。然而,电梯却直接将我带到了天门洞。更遗憾的是,我的门票无法再次乘坐电梯返回山顶。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
从天门洞可以到站坐缆车下山。我要么换乘好几段扶梯,要么自己走完999级台阶。想着“来都来了”,我还是决定挑战台阶。
安全走完最后一级台阶后,我去邮局给朋友们寄明信片。一位工作人员听了我的故事后建议:“不如再爬999级台阶上去?不然,你这趟天门山之旅可就到此为止了。”
尽管衣服已被汗水浸透,小腿开始酸痛,时间也已下午三点,我还是听从了她的建议。
18分钟后,我爬完了999级台阶,心跳也飙升至每分钟170次。此时的我已置身于拍照的游客之中。景色虽美,但与前一天所见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砂岩峰林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中午时分,汗流浃背、头发湿透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迷路了。之前我跟着一群游客上下台阶,这些台阶本应通往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景观——张家界乾坤柱(也被称为阿凡达悬浮山,就是詹姆斯·卡梅隆2009年电影《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的原型)。可每到一个岔路口,指示牌上总写着“迷魂台”。绕了好几圈后,我只好拿出手机打开地图。几分钟后,传说中的砂岩峰柱映入眼帘——巍峨挺拔,深不可测,气势磅礴,犹如一根根巨大的石笋,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破土而出。
极限运动爱好者在张家界翼装飞行。
我曾多次看过照片,天真地以为亲临其境时不会那么震撼,毕竟我也游历过全国各地众多壮丽美景。可真正站在它们面前的那一刻,我还是被彻底征服了。我的视线根本无法从这些奇异陡峭的山峰上移开。只差一层云,就能让它们看起来像是真正漂浮在空中。
“壮观”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词。它们的确宛如仙境。
张家界境内耸立着3000多根砂岩峰柱,其中1000根高度超过200米。这种独特、集中且原始的景观于2010年被全球地质界认定为“张家界地貌”。
大约3.8亿年前,张家界沉于海底。后来,地质构造运动将海底基岩托举出海面,改变了这里的地貌,并留下了500米厚的石英砂岩岩层。
数百万年来,流水侵蚀将砂岩雕琢成高耸的峰柱、深邃的沟壑和峡谷。以高湿度、强降雨为特征的亚热带气候加速了这一过程,风力作用和温度变化也加剧了岩体的开裂和侵蚀。
与此同时,树木根系与其他植物深扎岩缝,持续促进砂岩的分解,共同塑造了这里独特的地貌奇观。
在天子山景区,一位当地导游指着一根砂岩峰柱向众人讲解:“看那边,有棵松树像开屏的孔雀,旁边有三块小岩石,下面是一块大岩石,整个造型像一艘船。那就是著名的景点‘石船出海’。云雾环绕时尤其惊艳。那是武陵松,马尾松的一个变种,非常顽强。”
在该地区500多种木本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石英砂岩保水性差,陡坡土壤稀薄,因此峰顶严峻的生态环境塑造了它的特性。为适应这些恶劣条件,武陵松通过限制生长来保存能量。
其针叶短小而粗硬,耐低温,裸露的根系孜孜不倦地吸收水分,从细雨到雾气,不放过任何一滴滋养。
数百万年来,流水侵蚀将砂岩峰柱雕琢成一座庇护所,为武陵松以及栖息于此的动植物提供家园,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片自然奇观。
从张家界向南前往湘西,沿途风景秀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吉首市的德夯大峡谷尤令人印象深刻。
湘西德夯大峡谷天问台。
到达峡谷时,我还在车里睡觉。导游提到一个叫“天问台”的景点。据说那是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创作其名作《天问》的地方。
我瞬间清醒,振奋不已。作为屈原的粉丝,我顿时感到与此地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结。
大雨刚停,白雾笼罩着陡峭的山峰。在这空灵的景致中,一座白色的圆形平台依偎在群山环抱之中,一条蜿蜒的阶梯通往平台。
这迷人之景仿佛是天神居住的仙境。实际上,这里是苗族人在特殊场合举行仪式祭祀神灵的圣地。
矮寨大桥。
后来我发现,这里可能并非屈原写作该诗的确切地点。然而,峡谷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不禁让人想象,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激发如此壮丽的诗篇,屈原或许正是在这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传统。
旅程最后一天,我是在湘西龙山八面山顶潮湿的帐篷中醒来的。八面山海拔1416米,山顶广阔,绵延20公里,最宽处达4公里。我原计划在此度过一个完美的夜晚:先仰望星空,再迎接日出。
湘西红石林景区。
可实际情况,我住下的这晚,狂风呼啸不止,整夜拍打着帐篷,如同交响乐般震耳欲聋,我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卷走。恶劣的天气让我无法观星和日出,美好愿景只能留待下次实现了。
我们一早赶着出发前往130公里外的高铁站。车行在蜿蜒的山路,我想着略感失望这趟行程。正望着车窗外沉思着,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突然展现在我眼前:墨绿的群山广袤如海,缕缕白云点缀其间。我急忙在观景台下车,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
这趟旅程完美收官。
(中国日报 杨阳 何纯 编译 朱友芳 熊孟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