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要有平常心,不能抱过高的期望。
20多年前,我去过一趟庐山,虽然领略了许多美景,但因期望过高,反而多了些失望,印象最深的就是去看大口瀑布。
那时正赶上旅游旺季,从含鄱口下来,山路上密密麻麻全是人,我被人群裹挟着到了一条瀑布下面。导游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手里举着小旗子喊道:“注意啦,面前就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旁边有个小伙子操着北方口音嘟囔道:“李白可真能忽悠……”话没说完,周围人都笑了,我也认为他说得在理:那瀑布水流很急,可落差也就10米上下,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磅礴气势。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我与妻子约好去看东林寺大佛。赶上雨季,到处都湿漉漉的,感觉抓一把空气都能攥出水来。我们开车从都昌县城经过鄱湖大桥直奔庐山南麓,车在水光粼粼的柏油路上慢慢开着。妻子突然向前一指,喊了句:“看,瀑布!”我赶紧把车靠边,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好一条瀑布!远处的香炉峰直插云端,云层里一条巨大的白练顺着青苍的崖壁飘摇直下,像极了一条白龙扎进雾气氤氲的山谷。那一刻,时间好像凝固了,我呆坐在那里,心头全是惊叹。
这才明白青莲居士并没吹牛,他描绘得这般精准、这般传神,这等气势只有“疑是银河落九天”才能表达出来,这才是大诗人笔下的瀑布!大口瀑布与之相比,简直就像孩童一般。
我兴致勃勃地对妻子说:“我们不如去爬香炉峰吧,近距离感受一下这瀑布!”妻子笑笑说:“李白都说了‘遥看瀑布挂前川’,这瀑布就得远远看才有味道。等你走近了,溅一脸水汽,什么感觉都没了。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我们窝在车里,隔着车窗静静欣赏这一场神奇的天地造化。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色如黛,在丝丝缕缕的云雾里缓缓流动,恍惚间神游千古。
遥想当年,李白站在这里的时候想必也与我此刻一样,沉醉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中。待他回过神来,豪情万丈,恣意狂放,那些仕途的不顺、生活的琐碎都被抛到脑后,眼中唯有气势恢宏的瀑布。李白的诗直白而干脆,只是用适度的夸张便将瀑布的特点和内心的感受展现出来。“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瀑布的性格,又何尝不是李白的性格?
其实,李白写庐山瀑布还有另一首五言诗,诗里写道:“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用了许多描摹和比喻,写得更是“浓妆艳抹”。那时候李白才20多岁,对未来充满了绮丽幻想——初上庐山,心有所念,发诸笔端,自是难免。
可这首《望庐山瀑布》就不一样了,它是李白55岁时写的。那时的李白早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于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志变成了琢磨着“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家人躲进庐山——经历的事情多了,心性就变得澄净,再写瀑布就没有年轻时那么多花架子。
不过,诗里的气势反而更猛了。李白虽然入了道门,可心里那股力量还在,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来,李白因永王李璘之事获罪,最终流放夜郎,闹得狼狈不堪。然而,或许正是这种狼狈,反而彰显了诗人骨子里的那股“轴”劲儿。从屈原喊着“哀民生之多艰”,到李贺说着“提携玉龙为君死”;从杜甫念叨着“未有涓埃答圣朝”,到陆游做梦都想着“铁马冰河入梦来”;从文天祥喊出“留取丹心照汗青”,到秋瑾说道“休言女子非英物”……这些人都把国家兴亡往自己身上揽,这是一种深深的责任。
眼前的飞瀑恣意倾泻,一如千年前的模样。我正在瞎琢磨,妻子用手指戳了我一下:“嘿,你发什么呆呢?”
“你猜我从这条瀑布中看到了什么?”
“愿闻高见。”
“这瀑布里藏着一个‘人’字。”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都昌县思源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7日第16版
作者:黄云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