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书院行记:在千年书院里,触摸时光的温度

李小杏
八月二十六日,暑气终于收敛了几分,我与几位好友早已按捺不住出游的兴致,驱车向着河北元氏县西北部的封龙山进发。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封龙书院。此次旅程是几位兄弟取消往南行程,特意为我安排的,说是封龙书院是汉代隶书书法的鼻祖,摩崖石刻众多,对我学习书法或有裨益。
车窗外,山峦如黛,起伏连绵,道旁的绿茵层层叠叠,将夏日的燥热悄悄滤去。车厢里,大家谈天说地,从近况琐事聊到即将探访的书院,笑声与窗外的风声交织,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一脚踏入封龙山,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眼前的封龙书院,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它兴起于东汉,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与江南的岳麓书院遥相呼应,赢得了“南岳麓、北封龙”的美誉,更在众多古代书院中独树一帜——这里是我国唯一以自然科学见长的书院,光凭这一点,便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漫步其间,指尖划过斑驳的石壁,仿佛能触碰到那些遥远的岁月。早在汉代,这里已是一片教育沃土。东汉时,著名学者伏恭迁任常山太守,他“敦修学校,教授不辍”,让常山郡(治所就在如今封龙山南25里的故城村)的教育之风日益兴盛。而封龙山作为郡内名山,更是人文荟萃之地,《续文献通考》里那句“汉李躬授业之所”,寥寥数字,却藏着多少学子求知的身影。
时光流转至唐代,这里的学风依旧浓厚。郭元振、姚敬等名士曾在此游学或讲学,他们的足迹与思想,为这座山、这所书院增添了更深厚的文化积淀。不难想象,汉唐时期的封龙山,书声朗朗,论辩不绝,早已是河北大地的教育中心之一。
站在书院的庭院里,望着远处的青山与近处的古建,忽然觉得,此行不仅是为了躲避酷暑,更是为了在这千年书院里,与历史对话,触摸那些关于求知、关于传承的时光温度。或许,这便是封龙书院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