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郭茅巴老曹”文坛六大家中,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四人都有位于北京且对外开放的故居。除了郭沫若故居收费外,其他三人的故居都免费。
去过鲁迅故居两次,去过老舍故居一次,茅盾故居路过过一次,但当时尚未开放,上周末终于成行。
茅盾,是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首任主席,“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长篇小说奖项。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无需预约,带身份证或登记身份证号即可进院儿参观。不过下午4点就闭馆了,有兴趣的朋友需要提前规划好时间。

后圆恩寺胡同13号这个地址看起来比较拗口,其实就是与南锣鼓巷北部相交的胡同,后圆恩寺胡同里人很少很安静,比南锣鼓巷更适合胡同漫步。
建国后,茅盾一直居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楼房,为预防跌伤,1974年茅盾一家搬到这里居住,直至他1981年逝世。这是一座两进四合院,1985年辟为“茅盾故居”纪念馆。“茅盾故居”由邓颖超题写。

茅盾卧室、起居室、工作室、会客室一切陈设全为旧物,保留原貌,尚未开放。前院北、东、南房设“茅盾生平展”三个展厅,向公众开放。下图为未开放的二进院落。

跟鲁迅博物馆和老舍故居一样,茅盾故居也有茅盾的画像雕塑。

我是周日下午3:30到的,人很少,匆匆看了半小时就被迫离开了,不过时间也够。展厅参观动线为南房-北房-东房,以下为南房的起居布置,印染很乌镇。乌镇是茅盾的出生地和晚年归葬地。

展厅集中展示了茅盾的生平成就。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早期重要的批评家、报人,他主编的《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发表阵地。同时,茅盾还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并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茅盾的文学天赋自幼就显现出来,他幼年的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和《学部定章学生毕业以学期为限论》收获了极高的评语评价:“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限,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途远大,未可限量。急思升学,冀着祖鞭,实属有志。”

1926年5月,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开始,茅盾被派往武汉。《汉口民国日报》是茅盾在武汉主持的重要报刊,也是共产党实际主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

以大革命前后为时代背景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革命浪潮中的迷茫、挣扎与追求。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1933),瞿秋白称其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全景式描绘了1930年代上海民族资本家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和工农革命夹缝中的挣扎。为写作《子夜》,茅盾先后创作笔记“记事珠”三种和小说大纲,留下了大量的准备材料。
《锻炼》是解放前夕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下图为《锻炼》的总纲和手稿。

1981年,茅盾捐献自己的二十五万元稿费,用于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也就是当前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下图为茅盾致“作协”书记处关于设立“茅盾文学奖”的信。

“茅盾文学奖”请柬、奖章、获奖证书。

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部分作品展示。王安忆的《长恨歌》、梁晓声的《人世间》、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忠实的《白鹿原》、金宇澄的《繁花》、毕飞宇的《推拿》、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有展示,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热门的影视剧。

故居少量展示了茅盾先生用过的物件。下图是茅盾用过的茶壶和洗眼杯。1930年秋,茅盾眼疾发作,茅盾每天都要用洗眼杯洗眼,这是硼砂眼浴的医用器材。

下图为茅盾写作回忆录时辅助写作用的录音机。

茅盾的朋友圈,左向右依次为:茅盾、瞿秋白、鲁迅、丁玲、叶圣陶。

紧邻南锣鼓巷的茅盾故居,于喧闹中独守一方静谧,青砖灰瓦间沉淀着岁月的书香与思想的回响。
走进位于后圆恩寺胡同的这座四合院,读一段文学往事,种一颗阅读的种子,沐一份沉静深远的文学滋养。
文学静谧,老少皆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