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昌平之焰”在北京昌平的大地上继续跃动不息,一场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火炬传递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南口镇的雄关工业,到阳坊镇的田园牧歌;从马池口镇的科创新城,到城南城北的民生脉动,火炬在昌平大地上划出一道璀璨的轨迹,点燃了这座“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居宜业”新城的澎湃激情,每一棒的传递,都是对一座城市精神血脉的礼赞。
南口镇:工业基石与乡土活力的交响
第十三站:
居庸关长城 -- 雄关之巅,精神永续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为层峦叠嶂的军都山披上霞衣,雄伟的居庸关长城宛如沉睡的巨龙,缓缓苏醒。在气势恢宏的北关广场上,火炬传递的第十三站正式开启。南口镇宣传委员刘剑高擎火炬,目光坚毅。他迈开矫健的步伐,跑上古老的城墙,脚下的青砖承载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民族气魄,仿佛被这现代的火焰瞬间点亮。
此刻,现代工业的建设者与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隔空对话。手中的火焰,与数百年来的烽火狼烟遥相呼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家AAAA级景区,居庸关自战国时期的“居庸塞”起,便是拱卫京师的咽喉要道。其独特的“人”字形墙体设计,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圣火的光芒掠过元代建造的云台,那精美的石刻与六种文字的经文,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博大。火炬手奔跑在“居庸叠翠”的画卷之中,这不仅是一场传递,更是一次致敬。圣火照亮了斑驳的墙体,也点燃了根植于国人血脉深处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向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象征,永续不灭。
第十四站:
中车北京南口科创园区 -- 百年工业,匠心传承
告别了古长城,来自中车集团的火炬手范宏翔接过火炬,来到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之一——由百年“京张制造厂”华丽转身而成的北京中车南口科创园区。火焰的光芒映照在这片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于1906年奠基的工业热土上,也映亮了园区传承至今的创新精神。火炬在这里传递,是对中国工业百年奋斗史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大国重器”工匠精神的生动颂扬。
如今,这片占地651亩的园区已成为智能制造的集聚平台。它不再仅仅生产铁轨与机车,而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制造,致力于构建首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从历史的铁轨到未来的高速列车,从蒸汽轰鸣到智能驱动,这簇火焰象征着中国制造的澎湃动力与永不熄灭的创新之火,见证着一座百年工厂如何承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向城市复兴的新地标。
第十五站:
三一重能 -- 智造力量,脉动全球
圣火继续在工业强国的大动脉中奔腾,抵达了彰显中国智造力量的三一重能北京南口产业园。这里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生动缩影。一台台巨型风力发电机组部件整齐排列,宛如钢铁巨人阵,展现着大国重器的磅礴气象。火炬从这些庞然大物旁跑过,微小的火焰与巨大的机械形成强烈对比,却共同诠释着“力量”与“希望”的主题。
作为全球首个风电行业“灯塔工厂”的获得者,三一重能不仅能自主生产叶片、增速箱等所有关键部件,更凭借其自研的全球最大35兆瓦风电整机试验台,引领着行业的技术创新。火炬的光芒,象征着其“能感知、会思考、自诊断”的智慧风机,照亮了企业依托大数据与智能化实现的全球市场布局。这束火焰,是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崇高礼赞,激励着更多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让强劲的“中国风”吹遍世界。
第十六站:
花塔村 -- 和美乡村,文明新风
从工业重镇转向美丽乡村,火炬来到了充满田园诗意的花塔村。火炬手、花塔村党支部书记马建林接过火炬,脸上洋溢着淳朴而自豪的笑容。他的奔跑路线,串联起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圣火经过千年古刹和平寺,为寺内那口乾隆年间的古钟增添了一抹时代的亮色;跑过整洁的村道,两旁是热情欢呼的村民。作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国家森林乡村,花塔村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完美融合。近年来成功举办的“花塔市集”,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典范。火炬在花塔村的传递,不仅点亮了燕山脚下的秀美风光,更点燃了村民们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成果最生动的展示。
第十七站:
清华国重基地 --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
南口镇的最后一棒,由清华国重基地的科研人员黄上师高擎。圣火在这里遇见了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作为昌平区与清华大学深度合作的结晶,清华国重基地是尖端科技的孵化器和顶尖人才的汇聚地。火焰在此刻象征着科学的理性之光与探索未知的激情。
这里拥有冷冻电镜、同步辐射光源等世界一流的实验设施,在这里,应用于航空航天的新型纳米材料正在研发,推动计算科学发展的量子计算技术正取得突破。无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将从这里诞生,并实现产业转化,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火炬的传递,预示着科学探索的精神将永续燃烧,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用智慧与奋斗之光,照亮更加辉煌的未来。
阳坊镇:生态画卷与田园诗歌的合奏
第十八站:
北京后花园景区
进入阳坊镇,火炬首先在一片湖光山色中穿行,来到了北京后花园景区。四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振超手持圣火在青山绿水间传递,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份体育精神最热烈的欢迎。后花园风景区有“神岭千峰”之称,是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这里不仅是一个观光景区,更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火炬传递的序幕在这里拉开,象征着体育精神源于自然、挑战自我的初心,赋予了一个充满力量与野性的开端。
第十九站:
社会主义小菜园
火炬传递进入了前白虎涧村的“社会主义小菜园”,一处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板。其特色在于它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更是阳坊镇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生动体现。其超越了其本身的生产功能,成为一个象征团结、协作与共同富裕的文化符号。火炬在此传递的不仅是体育之火,更是勤劳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幸福之火。
第二十站:
“幸福如歌四家庄”
四家庄村村口的地标景观“幸福如歌四家庄” 是一个充满巧思的艺术装置,是抽象的音乐文化和村民情感的具象化载体。它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该村的村歌《幸福如歌四家庄》,曾荣获2023中国村歌大赛二等奖。它不仅是村庄的装饰品,更是村民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展示,让文化、艺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连接,让幸福感有了可视、可感的形态。见证了四家庄村从“村歌”到“村景”再到“村情”的和谐画卷。
阳坊镇的传递在四家庄村幸福广场达到终点和高潮。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在此启动,体育的激情与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欢庆在此汇聚、碰撞与升华。广场上舞动的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是“阳光小镇 快乐之坊”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对阳坊镇致力于提升民生福祉、构建和谐宜居家园的完美诠释。火炬在此与马池口镇交接,象征着阳坊镇体育精神最终融入村居、化作欢歌,完美诠释了“时尚体育”为民、惠民、乐民的宗旨。
马池口镇:科教融合与未来之城的序曲
第二十一站:
北京大学燕新校区 -- 常为新,向未来
火炬手马池口镇宣传委员何跃高擎圣火,首先点亮了未来的希望之地——北京大学燕新校区。在这片钟灵毓秀的西山脚下,一座现代化、研究型的新校园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当火炬在校园内奔跑,年轻学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束光,照亮了计算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代表国家未来科技方向的崭新牌匾,也映照出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眼眸。“北大常为新”,新燕园校区正是这句格言的最新诠释,它承载着北大发展新工科,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国家使命。火炬在此传递,是向未来致敬,是希望的交接,它将激励着一代代北大人,以探求民族未来为己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与智慧。
第二十二站:
东联同创科技孵化器 -- 点燃梦想,孵化未来
从学术殿堂到产业前沿,火炬手北京大学博士生马敬原手持火炬来到东联同创科技孵化器。这里是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摇篮。火炬的传递,象征着创意的火花被点燃,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这一站,完美契合了马池口镇作为“科教融合产业区”的战略定位,展现了其在推动昌平“四区”建设中,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节点的澎湃活力。
城南街道: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的对话
第二十三站:
昌盛园小街 -- 小街巷,大民生
圣火进入城南街道,穿行于一条精致而充满温情的昌盛园小街。这条全长仅628米的精品背街区,是北京市2022年背街小巷精品背街区,也是城南街道“两路十小区”城市更新的重要项目,是昌平城市更新的杰作。来自东华原公司火炬手南程手持火炬,光芒掠过优化的道路、增补的绿植和融入文化元素的墙体,照亮了居民们幸福的日常生活。这传递的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昌盛模式”下品质生活的生动写照。
第二十四站: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 文脉之源,生生不息
沿着历史的脉络,火炬来到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这里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水源,是千年运河的水源承载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当火焰在千年运河的水源承载地熊熊燃烧,“一泉贯出天下脉”的豪迈与壮阔扑面而来。圣火与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此交汇,长流惠泽、山水清音的景致在火光下更显意蕴深长。这不仅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崇高致敬,也展现了昌平区在保护、传承、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卓越成就,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城北街道:活力城区的多元协奏
第二十五站:
昌平区体育局田径场
火炬传递来到了昌平人民最为熟悉的昌平区体育局田径场。来自硬石体育公司的火炬手尹东升奔跑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火炬手矫健的身姿与燃烧的圣火构成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城北街道在此进行首站传递,凸显火炬传递 “活力、奋进”的核心主题,传递“运动赋能生活”的理念,昌平区体育馆将继续为市民提供优质的运动场所,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激励着每一个人参与体育、享受健康。
第二十六站:
永安公园
紧接着,火炬进入了充满奥运气息的永安公园。公园内形态各异的运动项目雕塑,在火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作为奥运主题公园,公园内有许多运动项目的雕塑,尤其是自行车运动雕塑。公园北侧安装有100余平方米的LED显示屏,在奥运会期间曾是发布奥运比赛相关新闻和进行实况转播的重要平台。火炬在此传递,象征着绿色生态的和谐发展,也预示着永安公园将继续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休闲场所,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永安公园与圣火的相遇,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回响,再次点燃了人们心中不灭的奥运梦想。
第二十七站:
昌平区体育馆
从室外到室内,火炬来到了宏伟的昌平区体育馆。这座由1990年亚运会自行车赛场改扩建而来的综合性体育馆,是昌平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圣火在这里传递,连接了亚运的辉煌历史与当下的全民健身热潮。它不仅是对体育场馆辉煌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承办更多精彩赛事、服务更多市民的美好期许。
第二十八站:
昌平公园
火炬传递的脚步,踏入了昌平老城区内唯一的综合性公园——昌平公园。这里是几代昌平人的记忆。火焰穿过静明湖的粼粼波光,掠过弘文阁的飞檐斗拱,照亮了郭守敬的雕塑与石刻园的文物。这一棒传递,充满了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市民休闲生活的美好祝福。
第二十九站:
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
火炬在中国政法大学南门与中国石油大学北门之间这条充满学术气息的道路上进行传递。当火焰同时辉映着两座国家顶尖学府的校名,象征着法治精神与能源科技的交融与共生。一边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法学高地,一边是新中国石油高等学府的摇篮,圣火在这里的传递,是对知识的尊崇,是对未来的投资,更是对国家栋梁之材的殷切期望。
第三十站:
亢山广场
城北街道的最后一棒,火炬首先点亮了作为昌平区最大文化广场的亢山广场,南邵镇火炬手赵欣镇长顺利接过“昌平之焰”。火焰在开阔的草坪与优美的园林景观中传递,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儿童乐园和法制宣传橱窗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这里是市民文化生活与休闲健身的中心,火炬的到来,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也点亮了和谐社区的文明之光。
圣火不熄,精神永存。这场在昌平大地的火炬传递,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事的预热,更是一次对区域发展成就的全景式巡礼。它用光与热,串联起昌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点燃了每一位市民心中的激情与自豪。接下来,这束悦动的火炬,将继续在南邵镇、小汤山镇、百善镇、龙泽园街道等镇街,继续书写热浪滚烫的足迹,跑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内容来源:李婷婷 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与指导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