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潮涌长安 网联世界——外国友人走进西安”网络国际传播活动进入最后一天。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家青年嘉宾组成的国际体验团,循着“历史底蕴、未来蓝图、生态答卷”的脉络,深度探访古都西安的多元魅力。先后走进西安博物院与荐福寺(小雁塔)、长安云·西安城市规划馆、西安世博园,全方位领略西安作为历史名城、创新之城与生态之城的深度融合与独特魅力。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听见丝路千年的回响
清晨,体验团首站抵达西安博物院。馆内3万余件文物与现代化沉浸式展陈技术,让外国友人瞬间“穿越时空”。展厅里,“三彩腾空马”成为首个引爆点,这匹穿越千年而来的胡人骑马俑吸引体验团驻足观看。来自塔吉克斯坦的青年萨迪凝视着这匹“一跃千年”的唐马,惊叹不已:“这匹色泽艳丽的三彩马飞扬的姿态,仿佛带我回到了长安最鼎盛的时代,它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地证明了长安是真正的世界之都。”随后,在讲解员引导下,体验团聚焦“唐仕女俑”的雍容服饰与“彩绘骑马伎乐女俑”的曼妙姿态,体验团频频举起手机:“这些陶俑的表情如此生动!手上还拿着琵琶、笙等各种乐器,真是‘大唐女子乐团’呀!”
移步荐福寺,伫立在小雁塔下,这座密檐式佛塔通体用青砖砌成,门楣上用线刻的方法刻出供养天人和唐蔓草图案,线条流畅、遒劲刚柔,颇有一番圣唐时期的艺术审美。千年以前,义净与金刚智、法藏等西域僧人在此聚集传法、译经,小雁塔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盛行,虽塔顶因地震而损毁,但历经“三裂三合”仍屹立不倒,不仅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更诠释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智慧。2014年,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重要背景让国际友人们深感自豪,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青年王戈感慨:“站在这里,我已经能想象到当年僧侣传经、译经的场景,它是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宗教传播与贸易往来的见证。”
漫步荐福寺院内,大雄宝殿南面有一大片古树群,其中最古老的一棵“龙槐”,距今已经约1300年,古雅苍劲的枝干与周围茂盛碧绿的草木相映成趣,也有一番“古今对望”的意味。不远处的陈列着一口“钟”,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清亮悠远,这正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来源。
长安云·西安城市规划馆:让未来西安触手可及
午后,体验团抵达本次行程的科技与未来板块——长安云·西安城市规划馆。这座现代化展馆整体布局以“规划”为核心,从历史、现代、未来三个维度出发,精心设置“千年溯源·东方智慧”“西部示范·西安先行”“追赶超越·未来之城”三大核心主题空间。步入馆内,体验团立刻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所吸引。展馆集中展现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划延续,以及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功能体系布局、生态保护格局、综合交通体系、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有机更新等多方面内容。
在“AI唐诗创作”互动屏前,来自摩洛哥的OUMAIMA输入了身份关键词,短短数秒,一首融合古典韵律与现代意象的七言绝句便跃然屏上。“这太奇妙了!”她惊叹道,“千年前的诗歌格律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竟能如此完美地共生,西安在文化传承上的创新思维令人叫绝。”
而在绿道骑行互动区,塔吉克斯坦青年张旭跨上互动单车,随着脚下奋力蹬踏,屏幕上西安绿道网络如生命脉络般延伸,“我仿佛真的在风中骑行!”他兴奋地表示,“骑行中‘丈量’绿色交通规划,这种沉浸式设计让我直观感受到西安‘生态优先’不仅是口号,更是可感可知的实践。”
最具代表性的体验当属规划馆的数字化展示体系,通过数字沙盘、VR漫游等创新技术,体验团沉浸式体验了西安未来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来自巴基斯坦的青年安晨表示:“能亲眼见证为打造这座城市而历经的数十年规划过程,是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体验,更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和创新活力,西安无疑是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之城。”
西安世博园:看现代西安的生态答卷
夕阳为长安塔镀上金边,体验团漫步于水光潋滟的西安世博园。这里曾是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地,如今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会客厅。印度尼西亚的李美丽在湖畔赞叹:“长安云·西安城市规划馆的绿色技术展示已令人印象深刻,而这片城市中心的‘绿肺’更印证了西安的发展观。”沿着步道前行,外宾们与散步的市民微笑致意,李美丽感叹:“古老城墙与摩登楼宇在绿意中交融,这座城市的包容气质就藏在这片和谐里。”
当三日的行程落下帷幕,“潮涌长安”的澎湃之声已深深印入国际友人心间。从博物院的文明密码到长安云的科技之光,再到世博园的生态画卷,西安正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示作为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化活力。安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过去我只知道西安有兵马俑,但这次我发现,它更是一座活在当下的未来之城。我会把这里的故事告诉我的朋友,让他们都来看看真正的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