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西北部,五座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如明珠串联,藏起一片秘境——黄柏村。秀美的山水像层半透明的纱,将它轻轻笼在群峰间;悠久的历史却似凿石的錾,在每寸土地上刻下深沉印记。村前的古树盘根错节,巷尾的老宅斑驳褪色,无一不在低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风景秀丽的黄柏村
从虎贝镇区驱车出发约半小时,沿途山景平淡如旧,直到黄柏村的轮廓突然撞入眼帘——像一坛封藏百年的老酒被轻轻启封,醇厚的气息瞬间勾着人往里走,再难移开脚步。
黄柏村的名字,源自宋元时期当地盛产的“黄柏纸”。彼时,村里家家户户多以毛竹为原料精工细作这种纸张,因其质地精良、极宜书法绘画而成为名贵之物,村落也由此得名。如今,这里仍是虎贝黄酒的重要产地,家家户户熟稔于心的古老酿造技艺,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时光流转中延续着生活的醇香。
村内建筑风格多样,以夯土墙为底色,明清时期的建筑连片分布,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其中,始建于南宋的姚氏宗祠(又名忠烈状元祠)堪称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这座宗祠由门楼、戏台、正厅三部分构成,门楼门阙采用两种砖石横竖交错拼接,依砖石大小巧妙排列,石柱垂直挺立如削,线条平整利落,砖缝紧密得几乎难以辨识,精湛工艺令人叹服。正厅前的两个木墩重达百余斤,由多块木板条交叉拼搭而成,未用一钉却异常紧实,仿佛天然长成。宗祠正厅保留着明代风格,抬梁穿斗式的木结构带着前廊,悬山顶巍峨矗立;厅梁上的十多处牌匾托均雕刻有精巧的龙腾祥云图案,只是如今仅存“松筠柏操”“节孝可风”两幅牌匾,字迹虽已斑驳,却仍透着旧时的风骨。
在黄柏村与屏南县代溪镇往里村交界的山壑中,“媳妇桥”静静横跨在清澈如琉璃的河上,清新雅致得似一位待嫁的闺中女子。这座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为木拱廊桥,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侵蚀后,桥体朽毁殆尽,仅余两块木板。1967年,它被重建为单孔木八字撑廊桥,在岁月中重新焕发生机。关于桥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这里原是两村往来的近路,一座简陋的木桥因人流密集时常拥挤不堪。一日,往里村的姑娘途经此桥时,险些被人潮挤落河中,幸得黄柏村一位青年眼疾手快将其拉住。两人由此结缘,成婚之时,姑娘特意在桥前落轿,徒步走过这座桥,以此纪念这段始于危难的缘分。此后,这一习俗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媳妇桥”的名字也随之被铭记。
若说宋元的黄柏因纸闻名,明清的黄柏则因银矿震动一方。宋代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闽东银矿的开采与冶炼就有了记载,黄柏银场便是其中之一。矿点分布在附近的东宝山、白信山和石狮山,如今还遗留着200多个采矿洞,深浅不一,最深的达200多米。从宋代被发现,到明清逐渐发展,千年间时采时停,矿脉渐渐衰竭,最晚的一次开采在1913年,华兴公司在此开采铅锌矿,如今“华兴公司”的石刻仍留在山间,字迹清晰可辨。
明代是银场最繁荣的时期,传说有数千名矿工在此劳作,朝廷设卫官管理。只是开采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明代刑部尚书林聪曾上书呼吁减轻负担,可朝廷为了赋税,财政困难时又会恢复开采,使得银场总在“开”与“停”之间摇摆,这一情况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亦有记载。村里还流传着神秘的传说:皇帝派来的“道台”因矿洞塌方被埋,山崩时7名监官被封在洞内,后人祭祀时竟能听见洞内传来说话声。虽无从考证,却为银矿添了几分玄幻色彩。
当夕阳为黄柏村的古宅镀上金边,媳妇桥的倒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银矿洞口的风裹挟着千年的故事掠过耳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村落,既有纸张的细腻、黄酒的醇厚,也有建筑的精巧、爱情的温柔,更有银矿的神秘与沧桑。它像一本被时光精心装帧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不为人知的细节,等待着每一个偶然闯入的人,去轻轻翻阅、静静读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