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广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廉洁文化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独具特色的蜀道廉韵。8月1日起,“蜀道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蜀道廉韵”周末特别栏目,带您探寻广元跨越千年的廉洁印记,感受廉洁文化绽放的时代光芒。
蜀道上的清官廉吏
千年蜀道孕育出苍翠葱茏、遒劲挺拔的古柏,也留存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探寻古蜀道上历代清官廉吏的廉洁故事。
乔钵
乔钵所作《剑门路》。
乔钵,字叔继,号文衣,清代直隶内丘( 今邢台市内丘县)人,康熙三年( 1664 )任剑州知州,曾设禁条保护蜀道古柏,造福一方。享誉海内外“翠云廊”之名即出自其康熙六年(1667)所作《剑门路》一诗。乔钵勤勉为官,厉行节约,长期住在简陋茅草房里,他下访乡里常常自己动手烧饭;因常年忙于公务,连内弟、女儿去世也只有通过书信了解,与家人“三年得一晤,万里亦奚睽”。乔钵为官清廉,每每因工作突出而得到军功奖赏,他都慷慨大方地拿出来鼓舞犒赏其他军士,但自己却十分节俭,常常因为穿着破旧被姑母嘲笑。因为勤政清廉,乔钵被列入剑州“名宦祠”,是清朝历任剑州知州入选的8位名宦之一。
李壁
剑阁百姓为纪念李壁所修建的李壁祠。
李壁,字白夫,明代广西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 )人,正德十年(1515)任剑州知州。在任期间,李璧见州城贫民孤寡老人,“每风雨寒暑,累累然无所於居。”便在州城南山州坛故址开工建起养济院,使他们有了容身之所。在兴学上,李璧于正德十二年修整了剑州儒学;正德十四年,又在剑州城的东街、西街、学街、江口各设社学一所,并修复了兼山书院。在李璧的政绩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修整剑阁驿道,补植路旁柏树。他筹划主持了整修从剑阁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三百余里的古驿道工程。辟道以青石铺路,两旁植柏数十万株,官民相禁剪伐。李璧植柏、补柏、护柏的举动,对“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嘉靖四年(1525),李璧升任南京户部员外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赴任途中。李璧一生为官清廉,却未攒下积蓄,就连搬运尸骨还乡的费用都没有,家人只好依照习俗,用桃木雕凿一人像以衣冠冢埋葬。现在在翠云廊景区内,还有当地百姓为纪念李壁,颂扬李壁功绩所修建的李壁祠。
杨如震
杨如震,字子廉,明代湖广武陵县(今湖北竹山一带 )人,万历七年(1579)任剑州知州。在任期间,杨如震倡兴廉政,革除弊规陋习,推出一系列利民举措:凡征用民役及物资供给官府使用的一概翻免,凡官府所需的柴薪、蔬菜,改由民间行业供应为市场购买,禁止勒索百姓。杨如震以身作则,提倡敦厚风俗,教诲学子,深受剑州百姓爱戴。离任后,剑州百姓感念其清廉及功绩,为其铸铜像并建造“二贤祠”与正德知州李璧一同四时祭祀。
启 示
李璧设养济院恤孤弱、兴学重教润民心,乔钵居陋室、自炊食、散军功、守清苦,杨如震免民役、严采买、正风俗、树公心。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党员干部要常怀爱民之心纾民忧,永葆清廉本色守底线,力行笃行担当办实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初心的源头活水。
你还知道蜀道上的哪些廉洁点位吗?
“千年蜀道 百里廉音”
广元市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正在火热进行中
快来投稿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