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在新疆玩了小半个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到吐鲁番的坎儿井民俗园,再到库车的雅丹地貌,一路上总能看见卖西瓜的摊子,让人忍不住想停下看看。

又长又大的西瓜
这儿的西瓜是真便宜,一斤才五毛钱左右。要是碰上路边农民自己卖的,买个十五六斤的大瓜,花上七块钱差不多就能抱走。而且因为瓜太大了,街边摊大多会切开卖,红瓤黑籽的切面敞着,有的还特意把最甜的中心挖成小块,插上牙签让路人试吃。公路边的白杨树下常有人摆摊,绿皮西瓜堆得像小山,风吹过树叶沙沙响,正好当遮阳伞;农民家门口的竹筐里,西瓜皮还带着新鲜泥土,一看就是刚从地里摘的;夜市角落更热闹,铺块塑料布就开张,切开的红瓤映着昏黄的路灯,甜香味混着烤包子的热气飘过来,谁闻了都想流口水。
我一直觉得“新疆的西瓜肯定都甜”,一路上边买边吃,总觉得随便挑都错不了。直到在旅馆门口栽了回跟头,才明白这事儿根本没那么绝对。
那天下午刚在火焰山附近转完,43度的高温把人烤得像快化的糖,汗顺着额头往下流,黏糊糊的。回旅馆时经过门口那棵老榆树,看见树下有个挂着挂毯的摊子,摊主正用袖子擦汗,大声喊:“甜得很!不甜不要钱!”

坎儿井
摊上的西瓜个个圆滚滚的,绿皮上的深色纹路被太阳晒得发亮,看着就精神。大概是天太热没人试吃,切开的样品都有点蔫了。我挑了个没切开的,纹路舒展,上手一掂,沉甸甸的——老辈人说“沉的瓜才实在”,心想这肯定甜,付了钱抱起来往回走。没走两步就觉得不对劲,瓜皮烫得跟要烙手似的,原来这瓜在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早就成了“天然烤箱”里的瓜了。
回到房间赶紧切开,“咔嚓”一声响后,我那点期待一下子就没了。红瓤里星星点点嵌着白块,边儿上泛着不新鲜的浅粉色,像没了精气神似的。凑过去一闻,一股发酵的酸味直往鼻子里钻,哪儿有半点儿“甜如蜜”的样子?试着咬了一小口,涩得舌尖发麻,嚼了两下赶紧吐出来。之前总听人说“新疆西瓜个个赛蜜糖”,这会儿听着倒像句让人难受的玩笑。
隔壁房间的大爷看见我皱着眉扔瓜,笑着说:“老伙计,这趟算吸取教训了吧?”他正剥着葡萄,紫莹莹的果肉滚在手心:“我前几天在集市也买了个‘中看不中用’的,看着又大又圆,切开全是白瓤,啃着跟生萝卜似的。”他往嘴里丢了颗葡萄,咂咂嘴说:“这儿的瓜甜的是多,但架不住有的没长熟就摘了,有的被太阳烤坏了,哪能个个都靠谱啊?”

雅丹地貌
想想也是,这一路见过的西瓜有不少个。有在葡萄沟吃的那个,红瓤沙甜,汁水顺着下巴流,舔一口都黏手;也有在路边买的,淡得像掺了水,嚼着没味儿。就像路边的胡杨,有的枝繁叶茂、在风里舒展枝叶,有的枯瘦弯曲、被风沙磨出了裂痕。
哪有什么东西能保证“个个都顶尖”?以后再听人把新疆西瓜吹成神话,我大概只会笑笑——甜的是真甜,能甜到心里;但酸的、涩的、没熟的,也实实在在藏在那些热闹的瓜摊里,等着谁用一口失望,来拆穿那句太绝对的赞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