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台湾行,我一直希望能去亲眼见证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修建的「眷村」。我原本计划参观完高雄左营海军基地后,顺便寻找附近的眷村,但从基地出来时天色已晚,周边都是夷平了的空地和在建的工地,根本见不到眷村的踪影。
经过多方打听,当地人告诉我台中也是「眷村」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该还可以找到尚未完全拆毁的聚落,所以到达台中后我便着手寻找眷村。
所谓「眷村」系指国民党在内战中战败,大批政府官员、公务人员、军人和家眷以及各省民众跟随逃至台湾。为了安置这些逃难者,国民政府开始在台湾各地征集、兴建大批房舍,将这批“大陆新移民”以军种、职业、特性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内,即为人们所知的「眷村」。
据记载,台湾各地在五十、六十年代曾修建了大量的眷村,仅在台中市范围内即有134处。眷村初期以毛草覆顶、竹堑做墙,屋舍相当简陋,直到六十年代开始才改造为简易的砖房。
我这次拜访的「北屯新村」位于台中市区北部的北屯路一带,如今已被周边新建的大批住宅楼淹没,成为一座孤岛。台中是台湾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眷村能有一个角落留存下来殊为难得。
「北屯新村」当年用于安置“贵州飞机制造厂”迁台的校级以上技术人员,这些人均安排在「空军航空技术局及研究院(汉翔航空工业的前身)」工作,原本集中居住在现今台中孔庙后方的奖电新村一带,原住户大致来自四川、贵州、江苏一带。
1959年台中一场水灾使眷村被淹,全体居民迁至北屯,省政府拨款新台币200万元,以空心砖为建材重建住宅,室内空间约24-28坪(79-92平方米),两房一厅有卫浴设备,当时已算空间相当宽敞。
1966年后又兴建了一批飞行员官舍「凌云社区」,主要建材则为砖造,室内面积增至34坪(112平方米),并含前庭做院,环境更佳舒适一些。
北屯新村设有「眷村文物馆」,从这里可以追踪到当年迁台人员的工作、生活轨迹。
「北屯新村」曾出过诸多名人,包括空军上将夏瀛洲、黄显荣、小说家孟瑶、女权活动家何春蕤、中兴大学数学教授林志平,以及「江南案」竹联帮堂主董桂森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北屯新村」的这批工程技术人员使台中成为台湾的飞机生产制造基地,他们从起初维修、组装美国的飞机起步,到开发出自己设计的IDF战斗机、T-5高级教练机等,奠定了台湾的航空工业基础。
台中的清泉岗机场是台湾重要的空军基地,驻守的空军427联队(第三战术联队)当年装备着较先进的美制战机F104、F5、F86、C119等,这批飞行员就居住在城北的「北屯新村」。
眷村居民们早年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不至于忍饥挨饿,但五十、六十年代许多生活用品也是需要限量供应的。
眷村内头等大事就是婚丧嫁娶,找个机会搓一顿是老幼村民们翘首期盼的事情。
这也是各家大厨们一展才艺的机会,大家聚在一起品尝美食,聊着家常,眷村内充满了温馨和烟火气。
如今村内的食堂仍然在营业中,名为「方正谷」眷村菜餐馆。
餐厅的菜品老派而传统,可以品尝到「老台菜」及「眷村菜」,甚至还有东南亚风味。餐厅外墙装饰得眼花缭乱,令人想起当年这里应该非常热闹,常举行喜宴和聚餐。
台湾的饮食风味多来自于大陆迁台的各省移民,从南到北的菜式几乎都能找到,但是味道已经改变很多,川菜、鲁菜已经融入闽南清淡的口味,原来突出的棱角已经修平,鲜明的特色已经不再。
老蒋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后,绞尽脑汁设法稳住阵脚。一百多万人跟随到了台湾,如何稳定军心,解决众人的工作、吃饭和居住问题,都要费尽了心机。
这个「战士授田凭据」就是稳定军心之举,尽管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为了应对生活困难,政府提供一种「眷村粮票」补助众人生活,「北屯新村」每个住户都有分配,每个人会分到一份盐、米粉、木炭,后因少用木炭,就转为补助二、三十块钱。面、面粉、盐都是要拿粮票去换的,此外还有水电费给予半价优惠。
眷村内大小事务都由村长负责打理,大到分配「眷村粮票」、主持各户人家的婚丧嫁娶,小到村内草木修整、清洁卫生等。
台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全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推行出口扩张政策,轻工业因无需大型工厂、复杂机具与专业特殊的技术,又需要众多人力,成为优先发展重点。由于外贸订单很多,出现大多数中小工厂发生工人难求情况。当时省政府负责人谢东闵提出「客厅即工厂」口号,鼓励各工厂将部分加工性质的工作分包给眷村的家庭主妇,让家庭主妇将零件携带回家组装、加工,既解决了缺工人问题,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眷村内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已故作家高信疆在诠释「眷村」时写道:“一群来自全中国的人,带着各种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怀着卑微的希望,相依相偎、忧乐与共的生活在一起。”
八十年代后,小蒋着手推动「国军眷村改建计划」,由军方提供土地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公营住宅,老旧眷村拆迁开发而迅速消逝。2010年前后,台中市政府利用「北屯新村」留下的四栋历史性建筑及附属建筑物,经整修后设置为「眷村文物馆」对外开放,以继续延续眷村故事。
「北屯新村」最初坐落于一片荒草及稻田中央,像是一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当时也被称为「克难房」,顾名思义就是短期居住,等待时机反攻大陆,久而久之这样的声音,随着生活而变得薄弱。逃亡者便就地生根,「回到家乡去!」成为那一代人遥远的梦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