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满是游客,街心的网红榕树——“爱心树”下是最热门的打卡位。福州素有“榕城”之名,满城榕树是福州俯仰可见的城市印记,也是福州人传衍千年的文脉所在、精神所在。
福州为何被称为“榕城”?屡被提及的“编户植榕”因何而起?翻阅古城福州厚厚的史册,从中探寻“一棵树”如何在千年的岁月中影响“一座城”的“气质”,直至今日。
三坊七巷的网红“爱心树”是福州的热门打卡点。康磊摄
万榕荫千年
福州的“榕城”二字,最早见于唐末翁承瓒的诗题《甲子岁(904年)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榕,其大十围,凌冬不凋,郡城中独盛,故号榕城。”
而福州关于榕树的记载,甚至还能再往前追溯一千多年。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被封为闽越王,在福州冶山建立了福建第一座城郭——冶城王都。古有记载,“冶山旧有古榕,传为汉时物”。
福州之为榕城,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
唐天复年间(901-903年),闽王王审知扩建福州,城内除了贵族官吏外,也搬来了平民百姓。人们按规定地段建筑房屋,遂有了“三坊七巷”的雏形。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又筑夹城,把屏山、乌山、于山纳入其中。
唐末宋初,福州以屏山为主,“严禁采樵”,保护城市外围植被。榕树于是在福州,有了种植和生长的广阔土地与广泛的民众基础。
北宋时期,蔡襄两次担任福州知府。在福州期间,他倡导兴修水利,还在官道两旁大量植榕,开创了官方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人工种植榕树的先河,使“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
独木成林的榕树是福州随处可见的别样景致。人民网 林诚烨摄
不过要说让福州成为榕城的最大推动者,还当数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调任福州的张伯玉。
当时,福州因地理和气候原因,旱涝交替、酷暑难耐,城内居民时发疾病。如何化解福州城的“热”症?张伯玉在深入调查后将榕树作为“解药”——这种高大的常绿乔木,喜暖热湿润,根系发达,既能涵养水源,又能为人们提供庇荫,是改善城中境况的上选。
于是张伯玉颁布“编户植榕”政策,“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张伯玉自己带头在衙门前种了两棵榕树,在他的动员下,19.7万余户福州百姓按照户籍编制,沿街每户在指定的地点或道路两旁挖掘宽六尺的深沟,并在沟外种植榕树。种活一棵,赏一钱;不种者或毁树者予相应罚款,情节严重者施于法典,予以拘役。
张伯玉把植树重点放在通衢绿化遮阴上,河堤、官署多植,还要求地方官员带头多种。据说,当时福州府30万人口,在4.8平方公里古城内外植榕上万株,可谓“满城绿榕”。
尽管张伯玉仅在福州就任三年,但“编户植榕”政策延续了下去。张伯玉的继任者程师孟就又栽新榕万余株,并写诗赞美张伯玉:“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此后,梁克家等官员也对榕树情有独钟。
《三山志》记载,由于大力植榕,福州“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者暑不张盖”。直到今天,福州城内尚有五万余棵榕树,占全市行道树总量一半以上,满城的葱茏绿意仍是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一轴看古今
在福州,有人的地方就有榕树。这座沿海城市的千年文脉如同榕树的根脉,于岁月长河的幽谧深壤中蜿蜒伸展,汲取着“琼浆玉液”,滋养出文明繁花。
在今天的福州,人们仍能依稀描摹出福州城传衍至今的脉络。从屏山镇海楼起,沿着鼓屏路、八一七路、上下杭一路向南,穿过闽江,直达烟台山——这便是福州山水相依的城市中轴线,从北至南,串联冶山、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风貌区。
这条中轴线既是一条空间线,也是一条时间线,蕴藏跨越2200余年的闽都文脉。
沿着中轴线上的“三山两塔一条街”走下,便可囫囵一读福州的前世今生。
贯穿福州南北的中轴线。人民网记者 焦艳制图
福州的起点在冶城,隐于今天鼓楼区的东北部。屏山龙腰村苔泉古井旁,至今嵌着蔡襄题名石刻:“冶城旧垒在,苔井碧泉清”。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在福州拓建子城,并利用已有的河湖沼泽开凿了东、西两湖,用于水利灌溉,子城地下水网系统初步形成。这一城市格局维持了600多年。
唐开元年间,设福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经历唐、宋历代扩建,福州由中心向外,形成子城、罗城、夹城、外城的布局。内河水系在一代代接力中完善,有了“城绕青山市绕河”的独特景观。
唐罗城护城河安泰河沿线有一朱紫坊,因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儒林郎朱敏中、朝请大夫朱敏元、南安令朱敏修一门四兄弟皆登仕门,“朱紫盈门”而得名。这个街区曾是福州历史上文化教育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到清末止,这个街区内曾设有3个孔庙、2个县学、2个县衙、1个府学院署。
学院林立、才子云集,“路逢十客九青衿”。此地之繁华,有“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之称。
随着城市发展,福州的城市空间也得到延展。到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主持重建福州城垣,称为“府城”。原本的郊区逐渐繁华,明清以后,福州南门以南的茶亭、中亭街、上下杭和闽江两岸、烟台山,也渐渐成为热闹的经济区和生活区。
沿着城市扩张的中轴线,上下杭的繁荣与水路商贸相辅相成。元明之际,上下杭逐渐成为辐射福建、沟通海外的商贸中心。260多家商行,500多种经营物资,110多家私营钱庄,可谓“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
“五口通商”之后,上下杭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各类货物的集散地,周边20座会馆供往来的各地商人歇脚、聚会、商谈。附近的烟台山,则汇聚了众多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西洋建筑。中轴线上,津口埠头以及烟台山的万国古建展示着这座城曾经海纳百川的气魄和“万邦来商”的繁华。
文旅续繁华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福州城将“新”与“旧”的平衡做到了新高度。
据统计,目前,福州有591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21个历史地段、1000余处历史建筑、40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分布在福州全域,可谓“三步一古迹,五步一故事”。
新时代的福州,赓续着千年文脉,更让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代交融,迸发出城市新的生命力。
三坊七巷中,古厝遇上“数字+”,文化文物“活”起来。文儒坊里,《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让戴上VR头显的游客,能与狄仁杰一起“探案”。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可以听见炮声隆隆,伴随硝烟味萦绕鼻尖;AR眼镜将林则徐与英国商人的谈判现场“搬”入现实,扫描建筑即可触发历史事件全息重现。林觉民故居内,触摸书房里的笔筒后,便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书写《与妻书》的感人场景,百年前的家国血泪近在眼前。
《最忆船政》演出现场。人民网 叶青卿摄
在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马尾,沉浸式演绎让历史重现。船政历史题材立体演艺秀《最忆船政》将157年的船政时光浓缩进70分钟的表演中,现场配合多媒体投影再现“铁甲舰穿越风暴”场景,收获好评如潮。
剧场中,船政学堂学员在海战中牺牲后,白发苍苍的母亲双手拿着儿子生前最爱吃的食物,在海边悲恸独白时,百年前中华民族向死而生、向海图强的奋斗征程直击人心。“作为中国人,很难不震撼、很难不感动。”许多观众走出剧场后给出这样的评价。
烟台山的老街区也迎来“新搭档”,潮人潮牌,引领潮流。通过活化利用老建筑,当地持续引入国内外商业时尚品牌,打造“烟台山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文旅活动,成为艺术文化体验高地和城市“微度假”首选地。
近年来,福州积极创新文旅产品供给。以“演艺+旅游”,推出《最忆船政》《寻梦闽都》《雀起无声》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演艺项目,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广受好评。
聚焦“闽韵新风”主题,精心打造“闽江之心”等一批“闽都韵、国际范”文旅新地标,建设沿马尾、长乐、福清、连江、罗源海岸线“看山望海”的G228“1号滨海风景道”。全力整合山区与沿海、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文旅资源,加快发展温泉游、古厝游、闽江游、内河游等一批特色文旅产品。
船政文化景区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瓷天下·海丝谷、上下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坊七巷等街区凭借景区夜游、沉浸式互动演绎等手段丰富旅游业态,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福州中轴线上的繁华绵延不绝,千年前官民共植的苍天古榕与这座城市一起,在潮起潮落、车水马龙中,共同见证着闽都文脉的生生不息。
人民网记者 林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