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第一站”正成为城市竞逐的新名片——
上海提出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深圳锚定“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与“入境旅游第一站”双重定位,青岛聚力打造韩国游客来华首站,厦门、成都、重庆等城市也加速布局,纷纷加入“入境游客首站城市”的争夺中。

外国游客用镜头记录在中国的经历 图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随着我国单方面免签国家名单持续扩容,“China Travel”等相关话题热度攀升,入境游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规模达10802.9亿元,同比增长12.3%,在服务贸易各领域中稳居第一。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热度的双重驱动下,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擦亮“入境游第一站”招牌?
“入境游第一站”,看城市如何“卡位”
在入境游持续升温的当下,城市如何成为外国游客爱上中国的起点?
抓重点客源,找对“心上人”。谁最可能为你而来,是各地角逐“入境游第一站”的必答题——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目标客群,用自身优势对接最易触达、需求最契合的群体。
韩国是青岛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
如依托地缘优势深耕近邻“朋友圈”。青岛与韩国直线距离仅数百公里,航班航程不足1.5小时,且人员往来密切。截至7月31日,青岛机场口岸今年入境外籍旅客达2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7.8%,其中韩国籍旅客2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3%。韩国是青岛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
借势区域战略拓展新兴市场。重庆凭借“陆海新通道”区位优势,将东南亚市场作为深耕重点。2025年一季度,马来西亚和印尼来渝游客人数同比增长均超30%。
找资源依托,亮出“撒手锏”。入境旅游本质是跨文化的体验消费,游客在有限时间内更倾向选择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目的地。城市靠什么胜出?
以吸引韩国游客为例,各地展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文旅吸力。
韩国游客体验青岛啤酒
青岛靠“一杯酒”征服味蕾,以“啤酒+”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线,策划推出“哈啤酒Style看青岛”等特色主题产品,今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博物馆接待的外籍游客数增幅超50%,占整体接待人数近20%,其中,韩国游客占比超80%。
张家界用“一片山”震撼眼球,依托世界级的山水资源,以奇峰异石拉高“含韩量”。
上海凭“一种风情”打动人心,以武康大楼、石库门为代表的海派建筑群成为韩国游客钟爱的打卡地。
出给力政策,当好“贴心人”。各地聚焦入境旅游市场需求,密集推出“政策组合拳”,持续优化入境旅游环境。

外国游客为青岛美丽的环境点赞 图源:网络
服务更细致。浙江上线全国首个省级入境旅游智慧平台“嗨游”,用数字化打破语言、信息壁垒。青岛胶东机场航站楼里,中英日韩四国语言的标志标识有340余处。
消费更划算。7月起大连、湖北启动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让游客购物更便利、消费更划算。
支付更便利。青岛加密外币兑换点与外卡POS机布局,提升跨境支付便利性。
“入境游第一站”,藏着怎样的“城市密码”
入境游市场竞争,城市为何从“第一站”开始发力?
抢先机,在增量蓝海“占座卡位”。从市场基本面看,当前中国入境游收入与GDP比值约0.5%,市场仍处于增量开拓阶段,此时抢占市场份额,可锁定先发优势。
今年3月,“欧罗巴2”号邮轮携近年省内最大欧洲入境团访青 王雷 摄
更重要的是,入境游“流量规则”正在改写。此前上海、北京等国际化都市凭借枢纽机场优势、国际知名度等占据主导地位。
如今,“周末下班来中国”等跨境短途游概念火热,叠加签证便利化政策、国际航线网络加密等利好,那些具备区位特色与资源禀赋的城市获得“逆袭机会”。
促消费,有效助力经济增长。入境旅游通过吸引旅客在目的地产生住宿、餐饮、交通、景点门票、购物等消费,直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
“中国游”带火“中国购”,外国游客“空箱来满箱归”成为常态。2024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发展入境消费”。
此外,入境游带来的“注意力经济”还能吸引国际投资与合作,让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占据更有利位置,为经济长期发展积蓄能量。
深交流,让城市“被看见”也“被读懂”。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入境游的价值不仅是让城市“被看见”,更在于推动深层交流实现“被理解”。
今年6月,德国研学团来青 王雷 摄
美国博主“甲亢哥”在深圳体验无人机外卖、智能机器人,单条视频海外播放量破亿,具象传递了“科技深圳”特质;韩国游客在红瓦绿树间、在啤酒泡沫里,切实感受青岛的市井烟火、人文风貌。
这种基于亲身体验的认知,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既能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更能让其在国际视野中呈现立体生动的形象。
争相竞逐,城市如何“一站到底”
在各地竞逐入境游赛道的当下,城市如何实现“领跑”?
云程万里,先渡重关。国际航线作为连接境外游客与目的地的“空中桥梁”,其覆盖广度与衔接效率直接决定入境游客能否“畅达”,是发展入境游的前置条件。
当前不少城市正着手织密国际航线网络,但总体上,远程客源地航线不足、区域枢纽航线密度不够,持续提升国际航班的运力与通达性,仍是破局入境游的关键任务。
今年上半年,免签入境的外国人达1364万人次,占比71.2%,同比上升53.9% 图源:中国旅游报
如青岛日韩航线日均往返航班高达55架次,航班密度稳居全国前三,韩国旅客量位居全国第二,“首尔快线”日均34架次,频次高居全国第一。
山水入怀,得致心醉。《中国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当前入境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更趋深度化、生活化。
深入本地人生活。去日本,东京导游会向游客透露“表参道地下室的手工荞麦面”;到法国,巴黎居民会分享“玛莱区深夜营业的爵士酒吧”……这些冒着“烟火气”、透着“人情味”的生活场景,展现着目的地的独特魅力,更易引发国际游客的情感共鸣,吸引他们“到此一游”。
文化体验类产品成为入境游增长新引擎 图源:中国旅游报
打造新中式体验。携程《2024年中国入境游市场观察》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门票销量同比激增595%,其中文化体验类产品成为增长新引擎,非遗工坊、民俗演艺预订量飙升300%。可见,将中华五千年文明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际游客的关键。
千山万水,要传佳音。《中国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国际游客旅游决策更多地受社交媒体的影响。
精准营销讲好城市故事。张家界挖掘自身特色,借助韩国本土社交媒体平台营销,“人生不到张家界,百岁岂能称老翁”在韩国广为流传,有效提升市场知名度与吸引力。
带着“China Travel”标签的帖子在海外大热 图源:网络
拓展多元宣传渠道扩大影响力。除社交媒体外,城市应与国际展会、海外旅行社合作。如西班牙塞维利亚通过参与“旅游市场展”等全球旅游展会,向全球推介城市特色,提升国际旅游影响力。
中国的每座城市,都藏着值得跨越山海奔赴的惊喜与温柔。中国的每座城市,也都敞开着真挚欢迎的胸怀。来吧,远方的朋友!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张芝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