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川区气温逐渐走高,平均气温21℃的德隆镇成为“避暑秘境”。该镇以“凉”资源为依托,以“服务”品质为核心,通过筑牢队伍、规范秩序、丰富业态,将“清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今年7月以来,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38%,在这“双增长”的背后是该镇对“资源、客源、服务”的深度锻造。
游客在德隆镇洪湖村露营。资料图片
铸强“专业队”:
从“粗放服务”到“精细供给”
游客来避暑,要凉得舒服、住得安心、玩得顺心。德隆镇开展“旅游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对60余名从业者开展包括接待、急救、文化讲解等8个模块的“全周期培训”,推动服务从“凭经验”向“按标准”转变。培训后,优质服务成“隐形招牌”:民宿备驱蚊用品,餐饮讲食材民俗,农家乐能应急处置中暑。
镇里还统一服务标准,涵盖卫生、价格、投诉响应等,建立“星级商户”评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游客满意度攀升,“回头客”带动周边发展,印证旅游活力既靠“先天优势”,更靠“后天打磨”。
织密“监管网”: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守护”
德隆镇实行“早中晚”三段式巡查:晨查市场冷链与消毒,午查民宿消防与卫生,夜巡露营安全。同时,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专班,将60家民宿、21家饭店等纳入“网格化监管”,排查食品、价格、消防等隐患,目前已整改46处问题,发放提示卡120余份,投诉量下降62%。商户反馈规范后回头客增加三成。
“应急响应圈”保障游客安全:停车场20分钟响应车辆故障,露营地配备“安全管家”,热线15分钟回应诉求。中心城区游客李女士孩子深夜发烧,巡逻队5分钟送药陪护,成为服务效能的鲜活注脚。
激活“新业态”:
从“单一纳凉”到“多元体验”
光凉爽不够,要让游客有得玩、愿意留。德隆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打造复合型业态。
资源端,12处新业态成纽带:荒地变露营基地,步道旁设亲子探险区,农房改非遗工坊,串联成沉浸式体验链。
客源端,短视频带火“德隆避暑”,播放量月破10万次,吸引川渝及省外游客,夏季游客量增长近3倍,省外游客占比25%。
服务端,“三级体系”提供保障:德隆镇中心服务中心提供综合服务与急救;村级服务站推荐美食、联系向导;景点服务点配备应急物品、提供邮寄。业态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清凉经济”内涵更丰富,德隆成为游客回味的记忆地标。
暮色中,德隆晚风伴笑语,灯光与星光交辉。这个借“凉”势、强服务的小镇,正以专业队伍、规范秩序、多元体验领跑避暑赛道,让游客在清风中安心,于山水间遇惊喜。
责编:谷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