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 “十四五” 以 “补短板、扩规模” 为核心的布局逻辑,“十五五旅游产业规划” 更强调 “系统性重构、创新性突破、价值化提升”,在产业布局上呈现三大关键升级:
· 1、从 “单点开发” 到 “区域协同 2.0”:打破行政壁垒,从 “线路串联” 升级为 “产业生态共建”。
· “十四五” 期间,区域旅游多以 “资源连线” 为主(如跨省旅游线路推出),而 “十五五” 则聚焦 “政策协同、设施互联、利益共享” 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京津冀 “十五五” 前瞻规划中,提出 “三圈层协同模型”:核心圈(北京、天津、石家庄)共建 “国际旅游枢纽”,通过高铁 1 小时直达、景区联票通用实现客源互送;协作圈(承德、张家口等)打造 “生态休闲带”,统一生态保护标准与业态准入规则;辐射圈(秦皇岛、沧州等)发展 “滨海度假集群”,共享海外营销渠道。这种布局不仅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更通过 “税收分成 + 就业联动” 机制(如张家口滑雪场雇佣承德籍员工占比达 30%),让协同效益下沉至基层。
· 2、从 “传统业态主导” 到 “新质生产力密集布局”:将技术革命成果深度植入产业肌理,培育 “科技 + 文旅” 新增长极。
· “十四五” 以完善观光、住宿等基础业态为主,“十五五” 则重点布局低空旅游、元宇宙体验、智慧服务等前沿领域,并配套明确的落地标准。例如,某地低空旅游规划中,提出 “三阶段建设路径”:短期(2026-2027)建设 A 类通用机场与低空航线网络(如河北环京地区规划 12 个直升机起降点,串联长城、草原资源);中期(2028-2029)开发 “空中观光 + 应急救援” 复合功能;长期(2030)形成 “低空旅游装备制造 + 运营服务” 全产业链。在元宇宙领域,某古城规划中嵌入 “数字孪生系统”,游客通过 VR 设备可 “参与” 古代市集交易,虚拟消费与线下文创店联动,预计带动二次消费占比从 “十四五” 的 25% 提升至 “十五五” 的 60%。
· 3、从 “流量依赖” 到 “价值生态构建”:重构收入结构,从 “门票经济” 转向 “文化 IP + 场景消费” 的多元盈利模式。
· “十四五” 期间,多数景区仍以门票收入为主(占比超 60%),“十五五” 规划通过 “文化 IP 全链条开发” 破解依赖。例如,某红色旅游区设计的 “IP 转化方案”:以革命故事为核心,开发沉浸式戏剧(客单价 198 元)、红色文创盲盒(年销 120 万件)、研学课程(进校园覆盖 50 万学生),使门票收入占比从 70% 降至 35%,而文化衍生收入占比提升至 45%。同时,规划中强化 “游客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会员体系(如 “文旅一卡通” 积分通用)提升复游率,目标将游客年均到访次数从 “十四五” 的 1.2 次提升至 “十五五” 的 2.5 次。
这种升级既回应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游客从 “到此一游” 转向 “深度体验”),也适应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旅游经济注入可持续增长动能。
绿维文旅,是“四甲”规划设计、建设总包、文旅运营全程服务机构,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EPCO综合服务商。从2005年创立之初,绿维文旅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理念,经过近二十年创新发展,以策划为前提,规划设计为核心,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投融资、开发、建造、招商、运营、培训、智慧化等全程全链业务体系。
绿维文旅在文旅规划领域实力超群,承担了《河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数百项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率先开展十五五规划前瞻研究,并完成《十五五文化和旅游规划专题研究》。能为省市区县、文旅集团、景区度假区等提供专业的规划研究与编制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