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环境“高颜值”+绿色发展“高价值”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近日,记者一行沿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一路探访,从矗立在绿林间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到绵延10余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再到智能化的小米汽车绿色工厂,处处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理念在这座城市的生动实践。
文化地标里的“零碳密码”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阅览桌上投下柔和的光斑。这座坐落于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与毗邻的剧院、博物馆项目并称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2024年10月,该馆获得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颁发的“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是我国首次荣获此项世界公共图书馆界最高荣誉。
“建筑幕墙采用276块大玻璃体系,在实现通透室内外空间效果的同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北京城市图书馆讲解员介绍,馆内以银杏树和银杏叶为主要设计元素,书山之间的空间称之为“银杏谷”,144根立柱宛如银杏树干,其“树干”采用了GRG(玻璃纤维增强石膏)包柱系统,柱身内藏有机电系统、消防水系统、强弱电管线等功能,集多种用途于一体。
以“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为建筑设计理念,打造城市中的“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藏书能力达800万册,阅览座席约2400个。值得一提的是,该图书馆创下“世界最大单体图书馆阅览室”“世界首例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2个世界之最及5个国内第一或首创。
北京城市图书馆整体设计不仅注重美观与实用,更融合了多项绿色节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屋顶平台,960平方米的太阳能薄膜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是我们的‘绿色发电站’,年发电量可达25.6万度。”上述讲解员介绍,2024年9月实现绿电并网后,北京城市图书馆真正实现了“零碳”排放。
由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集中建设的能源站为北京城市图书馆提供夏季冷源和冬季热源,该能源站采用地源热泵,提升了再生能源利用率,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从建筑材料到能源供给,从采光设计到设备运行,北京城市图书馆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绿色低碳,被评定为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GBEL)三星级。
万亩林海中的生态答卷
在距离城市图书馆不远处,便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里绿树成荫、草木葱茏,老人在晨练、孩童在嬉戏。这座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城市绿色森林公园讲解员介绍,曾经,这里是一片工业基地,设备林立、污染严重。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部署,城市绿心于2020年9月顺利开园,历时21个月,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如今,漫步在公园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仿佛走进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蜕变,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成为副中心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
图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赵庆国 摄
据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在设计、建设过程中,保留原有的6000余株大乔木,新植乔木及亚乔木114种、28万余株,乡土树种占比90%,绿地率超过85%。针对原址为东方化工厂等工业聚集的生态基础薄弱区域,采用近自然的恢复模式,营造了大尺度绿色空间。北京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创新探索、因地制宜,设计并实施了“生态阻隔、生态恢复、动态评估、应急响应”的“3+1”绿色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对东方化工厂开展生态修复,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同时,构建弹性雨水管理系统。依托公园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在园区东南角规划设计“雨洪区”,并在园区水系周边大量种植芦苇、菖蒲等植物,合理利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场地空间,实现雨水的景观利用,50年一遇的雨水不外排,蓄水量达105万立方,使本区域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90%,打造成为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基于城市副中心建设“无废城市”要求,城市绿心突出老城双修,将老旧工业厂房翻新改造,利旧建筑面积超过3.1万平方米,散落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工业遗存经过“腾笼换鸟”,以新的生命活在了当下;累计消纳建筑垃圾110万立方米,利用园林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实现减少固废、变废为宝的环保目标。
据了解,整个公园格局分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主要包括千年惠林(总书记植树区)、立春寻梅、夏至颐和、秋分望月、冬至数九、运河故道、福泽樱暖等36个景观。
记者一行来到“千年惠林”时,几位摄影爱好者正在拍照。“我家住通州,几乎每天都来公园散步。”市民刘先生是公园的常客,他见证了这里的变迁,“空气新鲜、鸟语花香,这才是咱老百姓想要的生活。”
上述讲解员说:“‘千年’二字,既指这里的银杏、国槐等长寿树种,更代表着对自然遗产永久保护的庄严承诺。而‘惠林’则寓意着‘惠泽子孙’的生态理念,这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新能源汽车工厂的绿色加速度
从城市副中心驱车前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汽车绿色工厂坐落于此。2024年,这座工厂入选工信部颁发的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的标杆。
“整个工厂占地71.8万平方米,投资超50亿元,建成了研发试验基地和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等六大新能源专属生产车间。”小米汽车绿色工厂相关负责人在带领记者一行参观工厂时介绍。
工厂的“绿色基因”还体现在屋顶那片“蓝色海洋”里。小米汽车工厂在厂房房顶铺满光伏板,8万平方米的屋顶光伏面积带来了年均约1640万度的发电量,年减少碳排放约9905吨。
同时,上述负责人介绍,小米汽车工厂废水废气处理和排放也对标全国最严苛标准。严格控制废水和废气,废气处理效率高达99%,废水重金属做到“零排放”。大压铸原材料采用自研的小米泰坦合金,使用30%循环铝,每生产一台SU7可实现352.53kg的碳排放降低。
总装车间的末端,一辆辆崭新小米汽车下线,准备进入测试环节。这些车不仅续航里程长,生产过程也足够“绿色”。工厂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小米汽车工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新首钢地区成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在离地33米的高空,安全且有意境地品尝“心跳咖啡”,观赏山水美景……如今,首钢园华丽变身,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微度假目的地。新首钢地区也已从昔日的“钢铁巨人”转变为集科技、体育、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首钢园变身网红打卡地、老矿区焕发新生机,连续4年成功举办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等重大赛事活动,成为首发、首秀、首展、首体验的荟萃地,2024年全年吸引客流超1300万人次,热度、亮度、受关注度不断提升,为整个京西地区发展注入蓬勃活力。”有关负责人曾表示。
首钢地区的蜕变,是京西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成效的一个缩影。
京西行动计划中的“京西”主要指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全域,拥有“百年炼钢史和千年采煤史”,曾为首都建设和国家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正式纳入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承担着首都工业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双重使命。2022年开始,《京西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围绕京西山水生态、工业遗存和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持续推动区域转型升级。
“两园一河”是京西地区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两园一河”中,“两园”分别是指园博园和首钢园,“一河”即滋养北京城的母亲河——永定河。“两园一河”区域正处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精华区的重要核心部分,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精华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今年5月印发的《“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将“两园一河”区域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载体、水与城市活力共融的水岸客厅、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践行“两山”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据介绍,今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围绕两园联通等重要节点性工程建设,打造水滩岸城融合的滨水活力岸线,与服贸会联动,形成整个“两园一河”的样板和示范。
再生水补给让河湖重焕生机
初秋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绿意十足,鱼翔浅底,重现了昔日“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景色。在这座公园的地下,藏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闭式再生水厂——北京槐房再生水厂。
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占地面积约31公顷,日处理规模为60万立方米。“水厂突破传统的设计及建设理念,采用先进的MBR工艺全地下布置,配套设计有污泥处理、臭气处理、园林景观等设施,水厂将主要处理构筑物布置在地下,地面设计为湿地景观,生态景观与污水处理构筑物融为一体。”有关负责人介绍。
槐房再生水厂的地上涵养着一片占地面积15.62公顷的湿地。走进湿地,只见绿树成荫、水清草碧,荷花在水面上亭亭玉立。这里也是水厂的出水口,又名“一亩泉湿地”。 根据记载,水厂紧邻小龙河发源地,该发源地曾名为一亩泉,因有23处泉眼,面积约有一亩而得名。
图为在一亩泉湿地,荷花亭亭玉立。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甄敬怡 摄
曾经,一亩泉河水清澈,为湿地景观。但近年来地下水位下降,泉眼干枯,一亩泉美景不再。“如今,槐房再生水厂通水运行,水厂出水的水质已达到中国地表水环境IV类水标准。高品质再生水注入4万平米水面的湿地景观,并输送至小龙河,消失的一亩泉湿地景观得以重现。”有关负责人介绍。
可再生水作为城市水源的重要补充,担任起水源输出的重要角色。北京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03年将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进行统一调配开始,再生水年用量不断增加。如今,北京的再生水使用量占总用水量比重已超30%,成为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这其中就离不开北京槐房再生水厂作出的贡献。
南中轴城市更新再添新地标
步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一栋充满科技感的灰色建筑映入眼帘,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人声鼎沸、商户穿梭的服装商贸城。昔日“大红门服装城”,如今已变身现代感十足的国际文化科技园。
据介绍,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是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由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将原传统服装批发市场腾退关停,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成为以“科技+文化”为主题、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元宇宙为特色的高品质园区。园区总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通过导入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创新集成服务体系,打造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地标和数字经济新高地。
在大红门地区,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的改造也正如火如荼推进。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由原以服装经营为主要业务的福海国际大厦转型升级而来,是南中轴地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2026年初,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将以崭新的面貌全新亮相,它将不仅成为丰台区城市更新的新地标,更将成为推动南中轴地区经济发展、引领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有关负责人介绍。
大红门商圈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曾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如今,南中轴大红门地区“华丽转身”,揭开了南中轴城市更新的新篇章。南中轴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南部延伸,承担着首都功能拓展的重大任务,将成为推动首都新时代发展的“未来轴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甄敬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