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日报】
清晨,沿着何家村国际骑行赛道穿梭,薄雾中的700亩龙井茶山如绿浪翻涌;午间,步入长埭村白桦崊手作园,木艺陶塑间流淌着文创活力;午后,在光明寺水库旁的茶园前,捧一杯飘着龙井清香的咖啡小憩;夜幕初垂,特色夜市点亮山间,各具风情的民宿静候远客……在西湖区转塘街道的茶山间,这样的一天,诗意而丰盈。
这份美好,根植于千年茶乡的生态本底与深厚的产业积淀,更因艺术元素的深度融入,催化出“绿叶子变金叶子”的共富活力。
转塘街道龙坞片区的生态优势,首先滋养出西湖龙井这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转塘人深知,要将生态宝藏转化为发展动能,必须深挖茶产业潜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在桐坞村,这条转化路径清晰可见。该村从深厚的“茶商文化”根脉中汲取智慧,聚力打造特色茶商一条街。主轴线上聚集的20余家茶行,成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舞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开设大师工作室,将西湖龙井炒制精髓薪火相传;新一代茶人则勇立潮头,以新式茶饮、数字化营销和文化创意,为古老茶业注入澎湃新活力。2024年,仅桐坞村茶叶销售总收入就达约5000万元。
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在转塘街道并非个例。各茶村积极引入数字化智能设备革新传统茶经济,推动春茶精品售价不断跃升。2024年,转塘街道春茶产量达244.5吨,产值高达2.56亿元,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真金白银。
然而,绿叶子如何真正变成金叶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艺术成为转塘街道“点石成金”的关键之钥。西湖区创新实施的“艺术村长”机制,将美院教授、舞蹈名家、文创专家等引入乡野,为这片茶乡注入了澎湃的创意动能。
何家村坐拥700余亩龙井茶园与千亩葱郁山林,其“生态颜值”在艺术加持下加速转化为“发展价值”。浙江音乐学院舞蹈教授刘福洋担任“艺术村长”后,深度挖掘当地风物,编创村舞《舞动何家》,将茶山韵律巧妙融入村民舞步。他在晨雾茶园起舞的短视频播放量逾千万次,引爆网络流量,让何家村一举“破圈”走红。2025年第一季度,该村游客便达21.8万人次,营收780.9万元。生态美景叠加艺术流量,形成了强劲的文旅新引擎。
艺术赋能正深刻地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风貌,外桐坞村的蜕变便是典范——通过“艺术+村庄”的深度融合,盘活闲置农房打造出120余家工作室,驻村艺术家开设“画外学堂”公益课,让昔日茶农执笔能画;“龙坞越剧社”累计培训村民600余人次,实现了文化传承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艺术家与村民共同策划的“年糕节”“吃茶节”等特色活动,将传统农耕场景升华为充满吸引力的文旅符号。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一幅“家家有画室,户户飘墨香”的精神共富画卷已然绘就。
艺术乡建的活力,在转塘街道全域蓬勃绽放,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2024年街道乡村旅游人数达524万人次,总营收近4.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3.27亿元。从深耕茶产业实现高附加值升级,到借力艺术激活沉睡资源、催生文旅新业态,再到通过美育浸润提升村民精神风貌,转塘街道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精神富足协同并进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