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8月14日,人民网刊发《乌鲁木齐建议重玩》一文,该文绝非寻常的旅游攻略,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向我们熟悉的乌鲁木齐发出了一份深情的“重玩”邀请函。
长期以来,“旅游中转站”的标签或许遮蔽了太多人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本文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画卷,引领读者穿越时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新疆
或许是喀纳斯的彩林蓝湖
伊犁河谷的雪山草原
赛里木湖的光影盛宴
慕士塔格的风云流转
……
而作为入疆枢纽的乌鲁木齐
可不是简单的“旅游中转站”
只有愿意留出时间的人
才能真正领略她的品格韵味
市井烟火
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麓
准噶尔盆地南缘
自汉代车师故地
至清代迪化新城
始终是中原往来中亚的
锁钥重镇
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曾经的金戈铁马与商旅驼队
沉淀为这座城市的多元底色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巴扎
3000余家商铺汇集
维吾尔族的铜器
哈萨克族的刺绣
回族的美食
……
满目是活着的丝路商贸图景
到大巴扎步行街非遗文创休闲区
还可以体验民族乐器制作
石刻画、面塑等各民族传统工艺
距离大巴扎500米的金泉商城
艾德莱斯纹样的裙子、丝巾、包包
绣着巴旦木图案的儿童款绣花帽
陶瓷茶具上的“十二木卡姆”纹样
让人眼花缭乱
从商城出来
乘坐911路公交
两站抵达领馆巷
这条烟火巷子
保留着老城老街老新疆人
生活最原本的样子
刚出炉的馕,麦香扑鼻、外脆内软
芝麻馕、皮牙子馕、辣皮子馕……
包裹住烤得滋滋作响的羊肉串
香味直冲鼻腔
烤包子,一把抓
每一口都是扎扎实实的肉馅
油亮亮的手抓饭里
融合了羊肉的鲜香
胡萝卜的清甜
以及葡萄干的微酸
架子肉、烤全羊、面肺子......
各种特色美食一应俱全
逛完领馆巷
可以再去和田二街走一走
尝尝奶皮子蛋糕、奶酪包等
民族特色糕点
吃饱喝足,再来点餐后水果
街边的水果摊
就像是行走的“甜蜜宝库”
刚切好的哈密瓜、老汉瓜
堆得像小山
葡萄沟的无核白、马奶子
一串串垂在竹筐里
马占齐 摄
“糖包子”无花果
被摊主拍得“砰砰”响
黄澄澄的香梨、红得发紫的大石榴
视觉与味觉体验一键拉满!
文化坐标
若想追溯更久远的时光
可以去往新疆博物馆
禁止出国(境)文物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在展柜中安静陈列
汉代蜀地的蚕丝在西域沉睡两千年
依然鲜亮如新
蓝、绿、红、黄、白五色丝线
织就的星象与文字
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痕迹
凝望“楼兰美女”干尸的脸庞
睫毛与皮肤的纹路清晰可辨
她身旁的麻黄枝与草编篓
诉说着3800年前
罗布泊居民的生存智慧
穿梭于民族民俗展厅
哈萨克族的鹰羽冠
维吾尔族的桑皮纸
蒙古族的银壶
……
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
多民族共生的故事
若说新疆博物馆
藏着“西域的过去”
那“六馆一心”
便装着“乌鲁木齐的当下与未来”
这座矗立于
水磨沟区会展片区的文化建筑群
以“雪莲花”为设计灵感
六片“花瓣”
大剧院、音乐厅、博物馆
规划馆、展览馆、文化馆
托举75米高的“花蕊”文化塔
寓意着各民族团结、和谐、繁荣
华灯初上时
走进天山明月城
唐宫乐伎、燕雀向贺
胡姬酒肆、琴瑟仙女
千年之约、盛世传丝
等节目轮番上演
让人瞬间梦回盛唐
如果只是慢享一杯咖啡
那就来摩界文创旅游园区
这里以“公园式商街”为核心理念
咖啡馆、民宿、甜品店......
各有各的特色
是不能错过的潮流打卡地
天山风光
乌鲁木齐的夏天纵然火热
也有被天山“冰镇”的惬意
从市区驱车1小时到南山风景区
钢筋水泥的轮廓渐次隐去
草原如绿毯般铺向天山脚下
八月的西白杨沟
哈萨克族的毡房像散落的白色蘑菇
炊烟在林间袅袅升起
牵一匹高头大马
跟着牧民向导沿牧道前行
穿过云杉林时
阳光透过枝叶筛下斑驳光影
马蹄踏过青草的沙沙声
与远处溪流声交织
走进毡房喝一碗温热的咸奶茶
驱散草原的微凉
午后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
眼前是雪峰、林海与毡房
构成的画卷
傍晚时,来到雅玛里克山观景台
看落日把博格达峰染成金红色
脚下的城市渐次亮起灯火
明月从天山的褶皱间浮上来
在这一刻读懂了
李白笔下的“明月出天山”
红山、大巴扎的轮廓
在月色中若隐若现
远处的天山山脉
像一道银色屏障
守护着这片绿洲的安宁
孙国富 摄
驼铃摇醒的丝路记忆
与中欧班列的鸣笛交响
千年历史的余温
与现代都市的光影重叠
峡谷的风声
天山的明月
巴扎的烟火
都是这座城市
最动人的底色#乌鲁木齐头条
孙国富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