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成为都市人生活的寻常选择,城市近郊的文旅价值被赋予新内涵。达州东部经开区,距中心城区仅40分钟车程,正精准对接都市人群的“微度假”需求。在这里,文旅融合的因子已悄然生长,我们不妨将其列为下一次短途旅行的备选目的地。
大风高拱桥。
今日起,达州东部经开区新闻专版将推出系列景点推介专栏《山水间的约定——走进达州东部经开区文旅融合画卷》,带您抢先领略这片近郊文旅新地标的独特魅力。
最近,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暑期档,让人们对古代交通要道——荔枝道的故事多了几分遐想。而在达州东部经开区亭子镇大风社区街道东南500米的明月江上,一座青石拱桥如新月凌空,青苔斑驳的桥身倒映在粼粼波光中,这便是荔枝道上见证了百年沧桑的大风高拱桥。它不仅是巴渠大地上的建筑瑰宝,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故土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这座古桥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因筹资建桥时“麋米万元”,故得“万元桥”之雅称。作为连接开江、梁平的交通要道,它的诞生让明月江两岸从此告别阻隔:农耕商旅行走自如,走亲访友往来无阻。当地人曾以诗赞其“远看古桥如图画,近观渔夫桥下划,初月悬天映明月,承载百姓千万家”。追溯过往,此地自唐代便是通衢要地(唐代以来即为沟通达县、开江、万县、梁平的要道),明代曾架铁索桥,而如今的单拱石桥更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桥长45米,高27米,面宽10.3米,全部由青石砌成半圆形拱券;两端76级石梯沿65度坡度蜿蜒而上,糯米石灰浆砌筑的1米高石栏顺势化为弧形,拱顶9米宽的瓦背形桥面,既美观又实用,尽显清代建桥工艺的精湛。
民国《达县县志》曾记载这座桥的盛景:桥下铜钟随风鸣响,数里可闻;桥头2.5米高的石狮相视嬉戏,跃跃欲奔;两岸石壁上的二郎庙内,二郎神塑像威武守护。可惜这些镇桥之宝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中,只留下无尽遐思。但岁月并未磨灭古桥的风骨,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与时代变迁,高拱桥依然完好如初,如老者般沉稳伫立。
如今,达开公路已另辟蹊径,古桥卸下了交通重负,却迎来了新的使命。随着大风乡并入亭子镇,这座兼具古朴气质与独特风格的拱桥,成了游人争相探访的网红打卡地。
节假日里,往来游客抚摸着温润的青石,凝视着拱下流淌的江水,在斑驳的石痕中品读历史的纹路。桥身的每一块石材都镌刻着光阴的故事,从昔日的交通要冲,到今日的文化地标,高拱桥早已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通道”,化为乡愁的寄托与精神的象征。
当夕阳为桥身镀上金边,江水倒映着古桥的剪影,百年岁月仿佛在此刻凝固。大风高拱桥不仅用坚韧的身躯诉说过去,更以沉静的姿态眺望未来,那流淌的江水与屹立的桥影,终将继续激荡着世世代代的故土情怀,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
达州融媒记者:魏华 图/冉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