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乌鲁木齐文化公园的湖面上倒映着“六馆一心”建筑,微风带起阵阵涟漪。 (记者石磊摄)
游人在水磨沟公园戏水乘凉。(7月25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南门周边开放式公园的音乐喷泉,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场。(7月23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蓝调时刻的人民公园,远处高楼与园区的古建筑相映成趣。(7月1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红山公园,游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划船游玩。(8月5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米东区三道坝镇一处水上营地,游人垂钓享休闲时光。(8月10日摄)(记者陈岩摄)
和平渠珠江路立交桥段,少年在绿树掩映下的渠边步道散步。(8月5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水磨河滨河景观带,两只小鸟在水面停留休息。(6月5日摄)(记者雷婷摄)
新疆网讯(记者郭军鸽)立秋已过,白日的燥热仍在城市上空盘桓。漫步乌鲁木齐,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被那些灵动的滨水景致温柔牵引。
水磨河两岸绿树成荫,蜿蜒的河面如镜,三五只野鸭正悠游觅食;城市中心的南湖被层层绿意环抱……
水,是这座城市最灵动的笔触。它以河湖为笺、以碧波为墨,正一点点改写着乌鲁木齐的生态底色:曾经干涸的湖床重现清波,淤塞的渠道焕发新机,沉寂的水库成为候鸟驿站。
水与城的交响,奏响了生态文明的新乐章。
不信你看:从风吹绿波起、人来鸟不惊的水磨河,到湖面逐年增大、野生动物频频现身的柴窝堡湖;从栖息着百余种鸟类、被观鸟爱好者称为“鸟类天堂”的白鸟湖,到潺潺流水穿城而过、滋养两岸草木的和平渠……乌鲁木齐的每一滴水,都在生动讲述着生态蝶变的故事。
当水鸟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掠过城市天际线,当孩子们指着河里的鱼儿问出天真的问题,当市民们带着帐篷在水边露营、与自然亲密相拥时,我们便懂得:乌鲁木齐,这座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正用一条条重生的河湖、一座座焕新的水库,为自己系上与自然相连的绿丝带。
水清岸绿皆是景,人水共悠哉。那些流淌在街巷间的河、静卧在城郊处的湖、守护着安澜的水库,早已不只是风景。它们是这座城市写给未来的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答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