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初秋乌蒙,群山叠翠,云海翻涌。北盘江碧波之上,黑叶猴跃涧穿林;城市街巷之间,清风拂面,绿意沁心。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春雷激荡神州。曾以“江南煤都”闻名的六盘水市,毅然开启一场关乎未来的绿色革命——以二十年光阴,将“黑色伤疤”绣成“绿色锦缎”。
二十年矢志不渝,六盘水市探索生态治理路径,实现从“石缝求生”到“绿富同兴”的精彩蜕变;
二十年向绿而生,六盘水市聚焦绿色发展动能,展现从“煤海锈带”到“生态典范”的坚定决心;
二十年初心如磐,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珍禽归栖,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中国凉都”的山水之间,“两山”理念的回响,铿锵有力,生机盎然。
图为:娘娘山。聂康 摄
8月上旬,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新一轮2025年度黑叶猴监测结束,红外相机捕捉到三只亚成体黑叶猴活动影像。
“新发现的亚成体意味着种群正在扩大!”六盘水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工作中心工程师唐冬艳难掩激动。
黑叶猴,全球仅存2000余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这一“添丁之喜”,源于十余年的生态守护——严厉打击盗猎、修复脆弱环境,为黑叶猴创造了繁衍生息的乐园。
2024年起,六盘水市林业局与贵州大学开启为期两年的黑叶猴保护研究计划。科研团队踏遍保护区每个角落,红外相机在密林间悄然守望,无人机掠过陡峭崖壁,调查人员走进深山收集线索。通过多维度监测手段,首次精准绘制出保护区的“生态家底”——现存21群共123只黑叶猴,并完成生境适宜性评估。
图为:明湖湿地公园红嘴鸥。 聂康 摄
更令人欣喜的是,猴群活动范围正从核心区向外围扩展,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正在悄然勃发。
镜头转向更广阔的保护图景。在野钟保护区外,六盘水编织着一张立体防护网:两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如同生态前哨,市级收容救护中心随时待命。当群众拨打110报告有动物受伤,电话可直接转接至备案野保人员的手机。这套高效救助体系已成功守护百余只野生动物重返自然。
与此同时,六盘水市10个乡镇街道完成护林员专业培训,9000余次科学巡护让保护触角延伸到每片山林。而多部门联动的“清风行动”则形成雷霆之势:执法人员深入自然保护区、花鸟市场、餐饮场所严密排查,专业技术团队出具权威物种鉴定,联合行动查办涉野生动物行政案件,筑牢生态法治屏障。
“作为遵义人,在参加工作前,我从未到过六盘水。那时,我想象中的‘江南煤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唐冬艳说。如今,作为动物保护工作的亲历者,她目睹了野生动物在凉都的“安家”队伍不断壮大,栖息于此的野生动物将近千种。
图为:明湖湿地公园的候鸟。郭君海 摄
生态向好,动物为证。曾经的“煤城”六盘水,正将生物多样性写入发展基因。在野钟保护区,黑叶猴腾跃于崖壁,嬉戏于林间;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红嘴鸥、苍鹭、小白鹭等鸟类低空飞翔,翩跹起舞;在玉舍森林公园内,香獐、白狐、红腹锦鸡等动物来回穿梭,觅食栖息……在工业文明的旧址上,奏响生命的绿色乐章。
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再到“生态绿都”,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动能”,从“呼吸之痛”到“清新之福”,六盘水用20年书写了一部工业城市的绿色重生史。
站在新的起点,六盘水正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三都”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让“两山”理念在乌蒙群山间,持续绽放时代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