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悬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城西 70 公里处的小石门村西山谷内,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崖葬群。悬棺多在石崖石洞等干燥处,距地面高度不一。其悬葬方式有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等。这些悬棺年代大致在明代中叶至清代或民国,安葬者身份成谜。石门悬棺极具考古研究价值,也是《黑神话:悟空》取景地。
宁武县小石门村西一条幽僻的山谷内,周围群山环绕,森林茂密。峡谷幽深,入口石壁如门,形成独特的景观。峡谷内宽窄不一,最窄处不足 30 米,最宽处不超过 300 米。山谷两侧的石壁危岩高耸,高者可达 300 余米,低者也有百余米,上下陡直光滑。
从石门入口只能乘坐景区(严格而言是村里)的交通工具,美其名曰:扶贫。景区观光车可以直接送达悬棺处,倒也省了不少力气。这里石壁危岩矗立,纹理交错似岁月刻痕。岩间洞穴隐现,周边林木错落,红布条随风轻摆。这里是石门悬棺所在,古老悬棺曾悬于崖间,见证独特丧葬文化。
前往悬棺的山路两侧石壁陡峭,纹理粗犷,似岁月雕琢。岩壁间树木扎根,苍劲与生机并存。蓝天为幕,绿树点缀,红布条随风轻晃,古老悬棺曾藏于斯,历史与自然相融,尽显秘境幽奇。
石门内的石壁危岩高耸,在石门内的石壁上能清晰看到的就有 11 具之多,此外在石门周围一带的山壁上,还有零星的悬棺分布。芦芽山一带的民间是盛行土葬的,而悬棺,当地人称之为石葬。
根据有关学者的推论,崖葬方式大致有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四种。洞穴式是在悬崖天然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用铁链将棺材吊在悬崖上,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木桩,将棺材搁置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绝壁中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再将棺木放在栈道上。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悬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阴凉干燥处,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的,也有数十米、十数米高的。悬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石洞之中,悬棺静静安卧,似在诉说古老故事。下方围栏挂着经幡,添了几分神秘。
洞穴式悬藏,是悬棺葬的一种形式 。它利用天然崖洞,将殓尸棺木直接放入,多选山腰、山脚等离村寨近、易进入的洞穴。像宁武石门悬棺中,就有棺木镶于岩洞的洞穴式呈现,反映早期人类洞居生活,也留存着独特丧葬文化与历史谜题,吸引人们探寻其背后的风俗、技艺与岁月故事。
崖藏式,也叫崖葬,是一种古老葬俗,把装遗体或遗骨的棺木安置在山崖,不掩埋,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属风葬,也被称悬棺葬。利用天然岩缝、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崖壁,或放入天然/人工凿的岩洞。
像悬棺葬置棺方式多样,有木桩架壑式(棺木架于崖洞或裂隙木桩)、崖洞式(利用临河峭壁天然洞穴 /裂隙置棺,各地悬棺葬均有)等;反映早期人类洞居生活,如远古时生产力低,人类住天然洞穴,死后葬于此处。
当地民间盛行土葬,悬棺被称 “石葬”,推测安葬者可能有战死士卒(宁武为兵家必争地,收殓外乡战死者)、修行未果僧人(未到筑塔安葬程度,由僧俗安置)、孤寡老人(村民料理后事)、外地商客侨迁者(当地人厚道安葬)、细菌战死者(防传染远葬)等,其年代或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民国,具体仍存谜团。
悬吊式悬藏,是悬棺葬的一种典型方式,在悬崖高处,借助铁链、绳索等,将棺木直接吊挂于绝壁。棺木可单具或多具,依崖壁形态悬挂,有的半嵌半露,有的完全悬于空中,在宁武石门悬棺处,就能看到这种以铁链吊捆棺木的形式,极具视觉冲击。
悬桩式悬藏是悬棺葬的一种方式,又称木桩式悬棺,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的一种丧葬形式。通常先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凿出若干孔洞,然后将木桩钉入孔洞中,最后把棺木放置在这些木桩之上。也有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的情况。
古人选择悬桩式悬藏,可能是认为将棺木置于高崖之上可以避免野兽侵扰,同时也能让逝者更接近天界,获得神灵的庇佑,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另外,悬棺多选择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也象征着 “藏风聚气” 的吉祥之地,反映了古人对风水的重视。
悬桩式悬藏面临着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放置到高处木桩上的难题。有观点认为是从山顶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也有人认为是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将之运进洞穴,还有人认为是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等运送到洞穴中现场制棺成殓,不过至今尚无定论。
据推测,这些悬棺的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或民国,但也有经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悬棺群的右侧为石门悬棺的核心地标小悬空寺,也称仙人洞;以十几根木桩凌空支撑,石洞栈道延伸至悬棺所在崖壁,形成“上有古寺、下藏悬棺”的格局。寺庙的存在为悬棺增添了宗教文化语境,民间传说仙人洞僧人曾参与悬棺安置,二者共同依托险峻地貌,构成北方罕见的崖壁人文奇观,寺与棺相互映衬,成为解读当地历史的双重视角。
小悬空寺凌空悬挂于山间崖壁之上,是由十几根木桩挑起的一座寺庙。坐北朝南,东西 19 米,南北 6.9 米,占地 131 平方米。碑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重修。现存正殿和钟、鼓楼。
小悬空寺为上下两层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上层供奉玉皇大帝、下层供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罗,两边栈道相连,背依石壁,极其险峻,四周密林遮掩,楼在洞穴中,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殿,风格独特。整个建筑融入了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元素;又有北方传统建筑的格局。2002 年寺庙在一场大火中毁灭,2006 年的复建仍保持了原貌。
翔凤山的悬崖绝壁上一条栈道如同一条银链,巧妙串联起诸多奇景:峭壁间的悬棺藏着千年之谜,半空中的仙人洞悬空寺香火袅袅,古朴的龙王庙静立山隅,还有险峻的大石门天堑横亘其间。
古籍记载栈道创建年代可上溯到唐朝贞元年间,为连通多座山峰上的寺庙而筑,原长 42 华里,是北方发现的惟一古栈道遗迹。
栈道修建在悬崖绝壁中间,部分路段十分狭窄,有的地方人必须伏下身四肢并用爬过去,下方是落差达 300 余米的山谷,走在上面颤悠悠地让人胆战心惊。
千余米的栈道共穿越了15个大小、长短不一的过洞,栈道与石洞交替衔接,在石洞中穿行时,有的地方漆黑一片,需要借助照明设备,出洞后则视野开阔,能看到远处的山峰和峡谷美景。
在宁武悬崖古栈道中,石门吊桥位于石门栈道东端,是从小石门村后上栈道后首先要经过的重要节点。它横跨峡谷,连接着栈道与另一侧的山崖,走在吊桥上可感受脚下峡谷的幽深和山间清风。
石门吊桥位于宁武县小石门村附近的峡谷间,处于涔山乡张家崖村西的翔凤山上的悬崖古栈道之中。石门吊桥长 60 米,高约 50 米,由钢丝绳牵拉固定在大石门两侧的悬崖绝壁上,桥面铺设木板,像一道飞架在断崖绝壁之间的长虹。行走在狭窄摇晃的桥板上,令人胆战心惊。如果碰到云蒸霞蔚的天气,还能欣赏到仙境的风景。这座桥虽然看起来不长,但极具挑战性。
吊桥所在的峡谷阳面是悬崖绝壁,对面是茫茫林海,桥下有潺潺流淌的小溪。周边山峰险峻,怪石嵯峨,如刀裁斧砍一般,林木苍翠,风景如画。
走在石门吊桥上,桥身会随着脚步轻轻摇晃,给人一种惊险刺激的感觉。游客可以缓步慢行,尽情欣赏周边的山水美景,感受山间的清风;也可以加快脚步,体验桥身晃动带来的心跳加速的刺激,可谓是步步惊心。
石门吊桥的一端延伸入山洞,与吊桥相连,串联起悬棺、栈道、山洞等景致,陡峭岩壁纹理交错,其上可见山洞,山洞中藏有悬棺,周边青松翠柏扎根岩缝。让观者可走近这些神秘遗存,感受自然险峻与人文神秘交融的独特魅力 。
崖间藏着穿洞,栈道从中蜿蜒穿出,连接起峡谷两端。联想古时,工匠凿山辟路,栈道成为沟通天堑的脉络,行人穿梭其间,与这险峻山崖相融,如今它静静诉说着人力与自然博弈、开辟通路的往昔故事。
山腰处,一条栈道穿洞而出,依托崖壁走势蜿蜒。木质护栏在岩间格外醒目,似丝带缠绕山体,连通起隐秘空间。它见证古人凿山辟路的智慧,如今静静延伸,邀游客探寻悬崖古建与自然融合的奇妙,感受历史与山水的对话。
陡峭岩壁纹理粗犷,似岁月雕琢。栈道如丝带缠绕山体,从高处向山脚蜿蜒,依崖壁走势延伸,连接起不同空间。它见证古人凿山辟路的智慧,如今静静延展,邀游客探寻悬崖古建与自然融合之妙,感受历史与山水的独特对话。
山西宁武的石门悬棺、小悬空寺与石门吊桥,构成北方罕见的崖壁人文奇观。悬棺以多样葬式诉说古老丧葬密码,小悬空寺融南北建筑风格于绝壁,吊桥串联起险与奇。三者依托险峻山势,既有自然的雄奇,更有人文的厚重,是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为研究北方民族文化、丧葬习俗提供实物佐证,也以神秘独特的景观,成为解读晋北历史的鲜活注脚。
(拍摄于2024-04-15)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