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打卡……
精心筹备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是不是感觉空捞捞的?
如果将旅行的足迹总结一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规律:文明顺着纬线走,比跨越经线要省事的多。
因为气候、植被、土壤等条件极为相似,最早的文明传播,路径多是横向的。
世界上就有这么一条神奇的纬度带——北纬30度。
北纬30度,主要是指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它不仅连接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大的沙漠、最壮观的潮汐,还串起了最古老的文明、最神秘的遗迹和最奇异的现象……具有世界上最为奇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在我国,北纬30度线由西向东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区,整个地带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风景走廊”。
想穿越这条神奇的纬度线,没时间又没精力怎么办?
通过《少年行》,孩子们不仅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还可以更有获得感……
北纬29°11′至30°33′
“水城”杭州:AI之城特别潮
如果自东向西穿越我国的北纬30度线,第一站,我们先来到杭州瞧一瞧。
这个常常出现在诗词里的城市,是很多孩子魂牵梦绕的地方。甚至,一提起杭州,很多孩子想到的就是“老市长”苏东坡的故事。
苏轼把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任期间大兴水利,留下了很多关于水的诗句。其中,最出名的可能要数那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了。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第1期《少年行》写了这个故事。

原来,钱塘江潮早期的最佳观潮点正是杭州,苏轼、李白、刘禹锡等大诗人写的钱塘江潮都是这里。但随着钱塘江河口地形的变化,到了明末清初,观潮活动的中心逐渐从杭州东移到海宁一带。
因为苏轼,很多人不仅对观潮地点有误解,还以为钱塘江潮一年只有一次。其实,钱塘江潮的原理是潮汐与地形的奇妙相遇,大潮月月有,而且还会连续出现,观潮日一年少说也有100多天。
所以,想看钱塘江潮,没必要非得挤在八月十八日。
杭州与水的故事,要比苏轼所生活的时代久远得多。
早在5300~4300年前,良渚先民就在这里建立了一座水城。
第2期《少年行》写了良渚古城。
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宫城。
那时候的城墙,竟然达几十米宽,一些城墙上甚至还盖起了“河景房”。
这座建在湿地上的“超级城市”,曾经住着2万多人,但运转1000多年后,却神秘消失了。只留下已经炭化的稻谷、纹路只有0.1毫米宽的玉器,以及现在还在使用的水坝……
曾经的良渚古城遗址周围,现在建起了公园、良渚文化村、良渚博物院。
在良渚博物院,戴上AR眼镜,可以穿越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是现代杭州的一个缩影,它正以崭新的面貌与昂扬的姿态,成长为AI之城。
通过第8期《少年行》,孩子们可以和杭州的AI来个亲密接触。
在萧山机器人小镇,可以和20多种机器人见面。
在阿里未来大酒店,可以让机器人照顾你的饮食起居。
在杭州,孩子们可以看到机器狗陪护老人、无人机配送外卖。如果赶巧,还能看见机器人遛机器狗的有趣场景。
甚至,每晚上演的钱江新城灯光秀,背后也运用了AI技术。
北纬29°01′至29°34′
“最美乡村”婺源:有数不清的颜色
再往西走,我们来到江西东北边陲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
虽然婺源顶着“最美乡村”的头衔,但它其实是一个县,得此荣誉,是因为它有很多很多个美丽的乡村。
春天时,这里有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恍如童话世界一般。
秋天时,这里的颜色更加多彩斑斓。
篁岭是婺源东北方向挂在山上的一个古村落,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是国内“晒秋”文化的起源地。
第2期《少年行》曾经写过这里的秋天。
远眺篁岭,它就像一把展开的折扇。
深秋时节,是这把扇子最浓墨重彩的时候,村民把自家收获的农作物铺在大竹匾上晒出来,一点点,一圈圈,像“大珠小珠缀山间”,金色的玉米、红色的辣椒、橙黄的南瓜……无不展示着丰收的美。
在这里,房子挂在山丘上,果实挂在房子上,篁岭人在晒秋,而来篁岭旅游的人,又不自觉地拿出手机晒篁岭。
细细品味,婺源数不清的丰收颜色,少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衬托——粉墙黛瓦马头墙。
这些古老的徽派古建筑背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耕读文化。是书香和丰收,共同赋予了婺源晒秋的独特气质。
北纬28°10′至32°13′
“山城”重庆:8D魔幻城市
再往西走,我们来到一个非常立体的城市——重庆。
“城在山中,山在城中”,这座建在盆地周围褶皱地带上的城市,被戏称为“8D城市”。
在“8D空间”里,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都摸不着方向。
第10期《少年行》,有一篇主题稿,专门写了这里的魔幻交通。
重庆单轨2号线李子坝站,列车呼啸着横穿一栋19层的居民楼,带来“单轨穿楼”的奇特景观。与它隔江相望的“江北a~台”上,游客排排站,隔着嘉陵江“生吞列车”。
像迷宫一样的景点,重庆还有很多。
解放碑地下环道仿佛巨型迷宫,这个深处地下20~60米的“局域网”,连通周边商场、写字楼的28个车库,就算是导航来了也容易失灵。
红岩村地铁站深入地下 116 米,坐地铁得连乘8部扶梯,利用扶梯旁的860级台阶,这里还打造了全国第一条地铁垂直马拉松。
电梯还被“搬”到了马路上。中国第一部城市客运电梯在两条马路间上下“奔走”,两条马路的高度落差超过30米,相当于从1楼爬到11楼。
重庆人过的桥,可能比你走的路还多。这里大大小小的桥梁超过2万座。其中,苏家坝立交桥螺旋上升,“飞离”地面 72 米,设计者自己都迷了路……
快看,“公交车”也在天上飞,那是被当地人称为土飞机的长江索道。这也是很多人来重庆体验魔幻交通的必选项。它最高处距离江面约60层楼高,窗外,高耸的大楼、老旧的民居交相辉映……这是属于山城独有的风景。
北纬26°52′至30°40′
高原林芝:从“赤道”穿越到“北极”
再往西走,我们来到神秘的雪域江南——西藏林芝。
林芝,古称“工布”,面积和浙江省、江苏省差不多大,平均海拔3100米,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地区。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也被称为工布人,意思是“生活在洼地里的人”。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为何出现了一片洼地?
第8期《少年行》,为孩子们解锁了不少“雪域江南”的秘密。
数千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剧烈碰撞,造就了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而林芝,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两大板块的交会带上。其北有念青唐古拉山横亘,如一面巨大屏障阻挡寒流南下;南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察隅河峡谷等形成的“豁口”,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打开门户,带来了丰沛的水量和热能。
这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在 0~4℃,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在 500~1000 毫米,有的地方达 2000 毫米以上,气候环境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
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极致浪漫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中国最美雪山”——南迦巴瓦峰。在藏语中,南迦巴瓦有“直刺蓝天的战矛”之意。由于常常陡峭入云,不肯轻易露出真容,它也被人称作“羞女峰”。
这里有“桃树的老祖宗”——西藏光核桃。这种桃子,桃核光滑,桃花小巧而密集,花期近2个月。每当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如同一团团一簇簇淡紫色的烟霞。
这里还有“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超过6000米的落差,给这里带来了世界上最北的热带雨林。
来林芝走一遭,仿佛从“赤道”穿越到了“北极”……
这条纬度线上的“神奇”
还有很多很多
沿着北纬30度去旅行,不仅有“山城”“水城”“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最长、最深的大峡谷”,孩子们跟着《少年行》,还会发现很多奇妙的旅程。
在安徽宏村,可以在水墨乡村中,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在江苏盐城,可以见证中华神兽麋鹿野化放归的过程;

在四川宜宾,可以寻找“哪吒故里”“哪吒行宫”,这里的哪吒比电影里的哪吒更加真实、更有贴近性;
在四川成都,可以逛逛西村大院,体会建筑界“诺贝尔奖”作品,原来是这样建成的;
…… ……
北纬30度,这条看不见的纬度线,穿越了很多古老的文明,将它们奇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就是人文地理的魅力。

人文地理就像这条神奇的纬度线一样,也可以将很多知识串联起来。
西村大院的设计与建造,就跨越了至少8个学科领域。(详见为什么要给孩子讲刘家琨?还“劈腿”了8个学科领域!)
孩子们通过阅读《少年行》的文章,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跨学科的能力,在人文地理的滋养下,养成多维看世界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在未来的AI时代,这是孩子们最为珍贵的能力。为孩子未来的人生规划多考虑一点,这也是我们创作《少年行》产品的初心。
统筹 | 巫晓
文案策划 | 徐战方
文字校对 | 崔岩
图片来源 | 《少年行》杂志、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