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友永宏建议我去一趟太原阳曲的石岭关,“古城门遗址、残垣的城墙、青石上深深车辙,还有古树……”。
那天,艳阳高照,微风徐徐,驱车一路向北。临近石岭关,被路边一块上书“石岭关”红色大字巨石吸引,在蓝天、碧草映衬下,巨石醒目耀眼,字体遒劲有力,不打卡留念有点辜负它的等待。
路边有一块写有“石岭关”的石头
站在古城门下,如同站在巨人身旁而显得渺小,阳光不失时机地照射过来,把古城门映射地古朴庄严而富有层次感,好似借助明丽阳光欢迎我的到来。
石岭关古城遗址
慢慢穿过门洞,想知它有多长?伸出双臂,想知它有多宽?引颈仰望,想知它有多高?俯身青石车辙,想知它有多老?它默默无语却似万语千言,一种时空穿越感、神秘感掠过心头。
一个五十多岁男村民热情介绍:“早前,这里山高沟深,是忻州至平遥的必经要道,兵家必争之地,筑城戍守得名‘石岭关'。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69年)改筑石城,并建有城郭,东西长217米,南北宽137米,有角楼四座,城内设有公署衙门。原有南北二门,现南门尚在,门洞上方有石扁一块,书耀德二字。门洞长10.3米,宽3.9米,高7.4米” 。
石岭关原有的旧貌(网友提供)
只见,城门洞青石及肩,蓝砖砌面圈拱,历经岁月风雨,青砖石浑然成了白色,好似巨人穿上一袭得体的白色袈裟,庄严大气;地面漫铺青石,已被时间磨没棱角,大小不一,但浑圆泛光;砖砌拱顶,圆拱有度,砌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西北侧土坡上有一棵不可思议的木瓜树,本应崖边生长的荆类植物,却长成了300岁枝繁叶茂的大树。
门洞上方有一块石扁,原有“耀德”二字
古城门洞及地面漫铺的青石块
古城门洞全景
据老乡讲,本应是崖边生长的木瓜树,却长成了300岁的大树
接着,他又讲:“民国九年(1920年),阎锡山创建忻州至平遥的公路,将石岭关洞门及东墙拆毁,取石修桥。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陡坡急弯,1980年又腰斩石岭关,修了宽12米的平坦通道,结束了古关行路难的历史。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门已不复存在,但其昔日的雄风永远留驻史册” 。
距古城门洞北200米,有一处据说唐代始建寺庙遗址,呈“口”字型,除正殿据说“文革”中被毁外,仅存裸露的石筑框架,地面一红纸牌写有“金岭寺”三字,石砌工艺令人称奇。
金岭寺外景
金岭寺内部结构
地上有一“金岭寺”的红色纸牌
《阳曲县志》还有一则石岭关奇闻轶事:“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月,有个和尚来到石岭关,看到山高沟深,道路狭窄,长久只能通行一辆大车,且经常发生翻车跌沟事故。他召集民工凿石修路。这个和尚穿一件单布僧袍,不管冬夏都赤足行走,问他叫什么名字,什么法号,他也不说,因此人们都叫他赤足僧。
赤足僧空手来到石岭关招工修路,每天查看四五十个劳工的吃食多少,称赞人们劳动进度,催促人们收工,每日发给劳工们几千枚铜钱的工钱,但他却从来不外出募化,不知其开支费用从哪里来。监工空闲时间,便在一个石洞里闭目参禅静坐。石岭关邻近村庄的乡人们看到他来关里招工修路,有人给他送吃食、送柴禾、送衣服,他都一概不收,终日不吃饭,不喝水,只是坐在一盏常燃的油灯侧,闲目静坐而已。
整个工程于次年(乾隆四十八年)四月竣工后,赤足僧踪迹不见。俚传他坐化于五台县一个娃李的人家。人们怀念赤足僧监修石岭关道路的功德,便在石岭关道路西面为他修了一座坟墓,并建祠,挂匾以示永久不忘。如今,星移斗转,年长曰久,墓和祠的遗迹也不见了。”
……
石岭关古城遗址一游,感叹其历史悠久的同时,也对其建筑工艺叹为观止,着实一睹芳容而意犹未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