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枢纽流波䃥
文 / 姚俊
流波䃥位于金寨县东部,这里东达霍山,西通金家寨和商固,南抵英山,北上六安。山里的竹、木、茶等山货在这里集散,然后转运到淮北或山东等地;山外的食盐、药品、布匹等物品,通过这里再分散到山区各地。到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仅次于麻埠的商贸重镇,是大别山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现流波䃥镇
流波䃥的“䃥”字,是指山水瀑布长期冲击石头所形成的窝臼,当地人称之为“䃥眼”。这是一个非常冷僻的字,字典中的“䃥”就是表示石头的形状,只用在“流波䃥”这个特定的地名上,没有其他的解释,而且字典上标准读音为“chuang床”,但是当地人都读成“zhuang撞”,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这里还是应该读成zhuang(撞)。
流波䃥,明代的时候属于六安州龙泉乡,清代为六安县流波,1929年“六霍起义”后,短暂划入“霍山县流波市郊区”,很快又复归六安县。1932年10月立煌县成立以后,第二年的八月,流波䃥划归立煌县,解放以后,立煌县改金寨县,流波䃥归属于金寨县,为金寨三大古镇之一。
同治版《六安州志》有流波䃥的记载,不过,在《六安州志》中,这个地方不叫“流波䃥”,而是叫“刘婆䃥”。那么为什么叫“刘婆䃥”呢?
相传,流波䃥镇在形成的早期,是两个很小的集市,一个是刘姓的老婆婆,在河边开设作坊而形成的集市,叫刘婆集;不远处还有一个陈高集,是湖北英山陈姓和高姓两个家族,移居到这里所形成的集市,人称“上店子”。
后来,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有外地人口向这里迁移,随着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刘婆集和陈高集连为一体,成了一个很大的集镇,又因为集镇的旁边西淠河上,有两个一大一小的䃥眼,所以人们就称这里为“刘婆䃥”。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婆䃥发展越来越大,一些人觉得这个名字不够文雅,于是在清末的时候,将“刘婆䃥”改成了“流波䃥”,这个名字取自䃥眼的“飞流涌波”。设镇以后,这里称为“流波镇”。
现在河岸岩石上镌刻的“流波古渡”四个大字,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立煌县县长汪廷霖题写,由流波䃥私塾先生汪仁山所刻。
流波古渡
流波䃥的居民,以移民为主,其中湖北人占了近一半,他们主要来自英山、罗田、黄冈等地;皖南以及沿江地区的旌德、青阳、潜山、太湖人大约占百分之三十;江西人约占百分之十;皖北与河南人约占百分之十。
湖北人大多从事手工业以及土特产品运输销售,江南与江西人主要经营京广杂货;潜山、太湖人大多从事水运。当时,江、吕、王、章是流波镇最大的四个家族,最大的茶庄“江元顺号”,也是由江南的江家所开。
流波镇的面积大约六平方华里,解放前人口大约五千人,商户有六百户。街道除上店子外,还有东西南北四条正街,其中北街较长,商业大多聚集在这里,他们主要经营竹、木、茶、盐四大行业。
全镇计有茶行十二家,每年加工制作大茶约两万篓共二十万斤,最高年产达二十五万多斤,远销山东、河北、北京、内蒙等地,“江元顺号”茶庄在京津均设有分店。毛竹和杉树,则通过河道常年放排,经淠河入淮河运达淮北等地销售。
食盐由外部采购,经水运到流波镇,然后销往南部山区。这里地处大别山的腹地,南部山区近百里无集镇,食盐全靠流波镇供给。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长江水运受阻,湖北的英山、罗田、麻城等地的老百姓,都是翻山越岭到流波镇来,用肩挑手推的方式贩运食盐。抗战时期,流波镇河下常停靠竹筏九十多对,仅大盐商江广茂一家就有三十多对。
流波镇共建有五座大庙,东岳庙为镇民集资所建,多作屯兵之所,帝王庙、关帝庙、大王庙、万寿宫分别为湖北、皖南、太湖和江西客商所建,各庙都有公产,他们以庙代替会馆,定期聚会,交流信息。后来这些庙宇或毁于兵燹,或改作学校、戏场之用。
古时候,流波䃥这里是吴楚通道,为江北淮南去武汉的必经之处,因为是交通要道,所以军事地位也非常重要。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曾经有个叫张福寰(huán)的义士,在流波䃥西边的山岗上立寨起义,聚众抗清,后来这里称为“张冲”。
张冲附近的跑马岗、饮马池、擂鼓寨,均与张福寰聚众起义有关,后人将擂鼓寨与流波䃥结合,曾经写过一幅对联,“擂鼓寨寨顶擂鼓,流波䃥䃥眼流波。”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多次在此屯兵,出击盘踞在武汉的清军,境内现存的靖平关与永平关,就是曾国蕃为了堵截太平军和捻军所修筑的工事。
1929年11月六霍起义胜利后,1930年1月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流波䃥召开常委与游击队党团负责人会议,将两支红军游击纵队与农民武装合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3师,徐百川任师长。
红33师下辖第106、107团,共200余人,配备长短枪145支,这是皖西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也是鄂豫皖边区创建的第三支红军队伍。该师成立后,先后参加了攻打霍山、黄安战役、攻打英山的战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1年深秋,师长徐百川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年仅30岁。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内迁金家寨,新修的六安到立煌的“六立公路”经过这里,为了阻断交通,日军曾经对流波䃥进行了12次轰炸,造成数百人死亡。
1938年6月15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邹同礽(réng),前往中共安徽省工委和省动委回报工作,行经流波䃥,突遇日机轰炸,邹同礽及其妻子、儿女一家三口,同时被炸身亡,邹同礽遇难时年仅36岁。邹同礽烈士墓在六安三十铺双墩村。
邹同礽烈士
邹同礽为邹季裳的孙子。邹季裳曾任六安直隶州知州,传说当年刘铭传因盗窃被六安州官府捕获,邹知州念其能悔过,惜其武艺超群,于是免罪释放了刘铭传,随后,刘铭传投奔了李鸿章,数年后发迹。
后来,邹季裳因种种原因日子过得很落魄,刘铭传知道以后,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在六安城鼓楼街为邹季裳买了一处宅院,又在小华山寺庙附近购买一百三十余石土地,于是,邹家从无锡迁居于六安。其鼓楼街住宅,后来由邹家后人城南小学老师邹仁友居住,城市改造时拆除。
流波镇座落在燕子河、青龙河下游冲积小平原上,三面环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其境内有流波古渡、龙潭飞瀑、蛤蟆石、小海岛、大天门、观音坎、小三峡、十八盘等自然美景,尤其是䃥眼形成的瀑布,如滚雪、似飞花,堪称自然界的奇观。
流波镇的美食也很丰富,特别是糕点和水豆腐最为有名。糕点有皮糖、寸金糖、叠酥、杠子糖、桂花糖等,香味浓郁,酥脆爽口,深受人们喜爱。水豆腐又名“站板豆腐”,因为水质好、做工精,水豆腐细腻柔韧、清白滑嫩,口感和品质都不输于八公山豆腐。
现流波䃥
1949年6月,流波镇解放,流波区政府在此驻扎。1957年,修建响洪甸水库时,流波䃥为淹没区,镇上的居民开始移民,多数迁往了青山镇,少数迁往县城梅山,或就近迁往张冲,自此,流波䃥镇淹没在了水中,流波䃥这个地名也随之取消,后来成了张冲乡的一部分。
2022年5月,张冲乡撤乡设镇,张冲乡更名为流波䃥镇。
流波䃥镇正式挂牌
——完——
注:文中部分素材和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