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名叫万豪凯悦国际酒店的地方小旅馆意外出圈。
不靠服务、不靠装修,就靠这个名字,一下子在小红书上刷了屏。
听起来像国际大牌强强联手,实则连前台招牌都贴得歪歪扭扭。
更离谱的是,酒店账号只有几十个粉丝,却靠这条“欢迎光临”的短视频吸了不少流量。
在评论区,不少人一本正经地问:“这是万豪的SNP积分,还是凯悦的?”
“建议更名:万达希尔顿雅高洲际全季大酒店。”
热闹归热闹,可问题也很明显:
一个土气装修的普通旅馆,为啥敢把两个国际品牌硬凑成一个招牌挂出来?
其实不止这家。
类似“全季”被仿成“金季”,“亚朵”被改成“桠朵”,“维也纳”被拆成“维也钠”的情况,在各地早已见怪不怪。
外观像、名字像、前台制服都一模一样,唯一不像的,是服务质量。
这些山寨酒店,一边打着熟悉品牌的擦边球,一边悄悄抢走真正品牌酒店的流量和信任。
看似搞笑,背后却是一套低成本、高收益的生意逻辑。
蹭名”成风,谁是操盘手?谁又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场围绕信任展开的酒店乱象,正悄悄改写整个行业的生态。
01
观察市面上各种山寨酒店的操作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这三类看似不同,本质上却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低投入获取高认知度。
第一种,加过盟、摘了牌,换个名字继续营业;
这类最具隐蔽性。
不少山寨酒店前身,其实是正规品牌连锁的加盟商。
在合同期内,它们按照总部的标准运营、装修、接待,获得过平台流量和用户好评。
但合同到期之后,一些酒店主开始盘算,继续交加盟费、受总部监管,利润太薄,干脆自己干。
于是,原本的“全季”变成了“金季”,“汉庭”改成了“瀚庭”或“汉廷”,店名只差一字,外观、制服甚至OTA上的房型图都懒得改。
装修不拆、平台页面照用、价格甚至还上调,靠的就是用户不会仔细辨认的心理。
这种模式在业内还有个说法,叫“白嫖口碑”。就是利用原品牌运营期积累下来的信任,继续吸引订单,赚到的是过去投入的尾款。
而且,这类酒店本身在平台上已有“老账号”,评价基础也在,即便品牌已摘,消费者在下单时依旧会误以为它仍在加盟体系内。
第二种,从未正经加盟,靠名字和设计蹭热度
相比第一种,这类操作更为直接粗暴。
这类酒店通常是在开店初期就确定要山寨到底:取一个高度相似的名字、照搬连锁品牌的门头、参考大品牌的设计模板,甚至连床品颜色和背景音乐都尽可能复制。
这些酒店平台上的照片基本能以假乱真,房价比正牌便宜一点,评价打个擦边球,这就足够把一部分对品牌不敏感的用户吸进来。
第三种,平台审核机制松散,成了默认的温床。
这个,其实也是前两种能生长的重要土壤。
目前主流的OTA平台(如携程、飞猪、美团等)普遍采用酒店自主上传资料、平台人工或系统审核的方式上架。
但在日常操作中,只要酒店提供了合法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住宿资质,系统往往就会默认放行,不会针对品牌名称做深度比对。
哪怕酒店名叫“桠朵”,装修风格和“亚朵”高度相似,也可能轻松通过审核,甚至获得平台推荐位。
更有甚者,酒店页面打出“与××品牌无关”的免责声明,一句免责条款就规避了平台审核风险。等到用户投诉,平台的常见回应是:“建议用户自行与商家协商。”
对于山寨酒店来说,这种平台逻辑无疑是默许了他们的存在。哪怕出事了,大不了改名重来,账号注销再开一个,成本极低。
而对平台来说,只要订单有增长、流量有数据、投诉没出圈,就很难真的下决心整改。
因为一旦真查严了,反而会影响GMV和商家入驻意愿。
山寨酒店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基于低投入、高转化的商业模型。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它甚至可以跑通。
这对“山寨者”来说,是隐性收益。
02
从表面看,山寨酒店似乎只是打小聪明,但实际上,它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正由整个行业共同承担。
1. 品牌损失了多年积累的用户信任
不少用户在平台上预订时看到熟悉名字,以为选的是连锁品牌,入住后却发现服务、环境、体验与期望相差甚远。
而当问题出现,真正的品牌往往成了背锅侠,这不仅影响口碑,还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品牌信任下降。
对于品牌方来说,这是一种被动消耗,且难以追责。
2. 消费者承担实际损失,却缺乏申诉空间
住进一家山寨酒店,损失的远不止是体验。
有些山寨酒店本身条件堪忧,存在诸如消防不达标、门锁老旧、安保缺失等安全隐患,住客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部分酒店服务水平也严重不足,不仅房间清洁不到位,连正常退房都可能遇到拖延或推诿,态度敷衍、处理缓慢,体验感极差。
而当消费者试图投诉时,平台客服往往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给出明确解决方案,退款、申诉流程复杂,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并不少见。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面对几百元的损失,很少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与酒店或平台反复拉扯。
即使有维权意愿,也常常因为流程不清晰、沟通成本高而中途放弃。
3. 平台信誉悄然透支,信任成本不断上升
OTA平台一开始或许认为,这些擦边球酒店能带来短期订单和GMV增长。
但当类似问题频繁出现后,平台的公信力也开始受到影响。
用户在浏览酒店时,即便看到熟悉的名字,也会产生犹豫,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下单;
平台过去用于区分正规与非正规的认证标签,也逐渐被用户质疑有效性;
加上越来越多的负面反馈和投诉,用户整体体验持续下滑。
从长期看,如果平台继续对山寨酒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主动干预、不优化审核机制,最终可能导致用户对平台推荐机制失去信任。
长远来看,这种默许山寨的行为,极有可能影响平台整体用户粘性。
一旦用户不再相信平台推荐,或转向其他渠道,损失就不可逆了。
山寨酒店之所以能够反复出现,本质是因为整个链条的漏洞太多。
从品牌方的维权迟缓,到平台审核不严,再到消费者维权成本高,问题不在某一方,而在整个系统的缺失。
03
要真正让这类山寨现象失去生存空间,至少需要从三个方向下手:
1. 平台不能只收佣金,审核必须升级
目前OTA平台在审核酒店资料时,更多是看资质是否齐全,名称是否合法,却没有深入识别是否存在擦边蹭名的行为。
对于那些与大牌酒店仅差一字、装修极其相似的店铺,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应该建立一个更严密的名称查重机制,结合图片识别和关键词拦截,判断是否构成品牌模仿或混淆。
此外,一旦接到用户投诉,就应主动联系品牌方核实,必要时下架处理。
平台不是中介那么简单,它是用户信任的一道屏障。如果平台自身不作为,后续问题最终还是砸在它自己身上。
2. 品牌方维权不能光靠起诉,要有前置防守
一些大品牌酒店之所以被频繁碰瓷,一个重要原因是商标布局不完整。
注册主品牌时没有防御性注册变体,比如“全季”注册了,但“金季”“今季”没注册,导致后来只能“事后追打”。
品牌方需要补上这个环节,把容易被山寨的名称、谐音、拼音变种尽早纳入保护体系。
另一方面,光靠法律诉讼周期太长,也不现实。
更高效的做法,是在平台端开通品牌维权绿色通道,一旦发现假冒信息,直接要求下架处理,形成快速响应机制。
3. 消费者要提升辨别力,但这不能成为最终防线
确实,现在很多消费者下单时容易凭印象判断,一不小心就订到了山寨货。
但不能指望每个用户都有火眼金睛。
平台和品牌要做的,是在用户无法辨别时,替他把好第一道关。
当然,作为用户,也要养成查看品牌官方渠道、识别平台认证标志的习惯。
一旦发现上当,不要自认倒霉,应及时留存证据、投诉到底,这本身也是对行业的一种反向推动。
只有当每一方都不再默许山寨的存在,这种灰色操作才会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