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姑娘在杭州

拉面姑娘
作者:赵海青(青海)
休假去旅行,一个人走走停停,想看看自己认知以外这个世界的精彩。途中和青明聊起近况,我说在旅行。他说来杭州吧,我们聊聊。我说好。所以改签了机票,去杭州。
对杭州并不陌生,那是我二十几年来魂牵梦萦的江南首府,很多次去到那里,看看西湖的水,听听钱塘江的潮声,再穿过九溪十八涧,爬一爬龙井山,品一口现炒的龙井茶,感受柔波里荡漾的软水江南。
之前和青明并不相熟,某次旅行去杭州,和朋友一起吃饭时看到一个身材健硕,发型独特的男人,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我以为是个健身教练,后来一问,才知道在经营拉面馆。那次临走,青明加了我的微信,在之后的几年里偶尔给朋友圈点赞,偶尔聊几句,都是一些日常问候。去年他让我帮忙改改他自创的品牌“拉面姑娘”的简介,因为我对拉面行业一窍不通,生怕改得不好,一直没有动笔。
我从南海之滨赶往杭州,想象深秋的江南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飞机是在下午两点到达,我落地打开手机,看到青明的消息:刚忙完中午饭,已经在来接你的路上,如果你到了,务必等一会儿,实在抱歉。其实时间刚刚好,我刚到出站口就远远看到他,一顶白色棒球帽,一身运动装,看上去还是那么精神。
他开车带我去店里,说他在杭州有三家店,一家是承包了省政府的食堂,一家是农业银行省分行的食堂,为了宣传青海拉面,两个店名就叫青海拉面,但都属于他“拉面姑娘”的品牌,带我去的是最新开的一家。等到了地方,在琳琅满目的招牌中他的“拉面姑娘”几个字显得尤为特别,底色是整幅的橙色,一个拿筷子挑起拉面的女子logo,再就是拉面姑娘几个字,简单大方,给人以爽朗之感。青明安排厨房准备午饭,我说吃碗面就行,我向来对食物不热衷,能吃饱足以。他倒也没客套,我俩一人一碗面,坐在门口边吃边聊。我夸他厉害,能进驻省政府食堂。他说也是运气好,当时有领导来吃面,觉得好吃,邀请他过去的,这事儿就顺理成章了,还不忘强调,这些年在杭州,当地政府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他铭记在心。

不大的店面,装修精致,干净整洁,虽然已是下午两点多,但店里还是有不少客人。我问他为何是“拉面姑娘”,而不是“拉面先生”,因为我觉得“拉面先生”更有品牌影响力。他说妻子跟他南北闯荡很多年,从没有喊累抱怨,他觉得妻子是最好的“拉面姑娘”。确实如此,刚才去后厨问好的时候,他妻子朴素的面容下浅浅的笑容,那是一种历经生活磨练后的从容淡定,也是多少年如一日默默在拉面行业辛勤付出的女性形象。
突然想起家乡化隆的“拉面文学”,前赴后继的拉面人把店开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他们的悲喜生活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和书写,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切身从事拉面行业的写作者,甚至在全国性的“拉面主题”征文大赛中斩获佳绩。他们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揉面、拉面、煮面的日复一日,也写下背井离乡的艰辛与异乡人情的温暖。这些文字没有华丽修辞,却因真实而动人,像一碗热腾腾的面,在寒夜里熨帖人心。
我们决定去西湖边走走,因为无论来杭州多少次,西湖总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沿着湖边漫步,湖水闪烁着粼粼波光,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岸边的柳树、远处的山峦和天空中的云朵。湖水不再如夏日那般喧闹,而是变得格外宁静、深沉,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偶尔,一只野鸭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却又在瞬间恢复了那如诗的宁静。湖面上,漂浮着几片残荷,它们虽已失去了夏日的娇艳与生机,却依然倔强地挺立着,用那残败的身躯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我们从柳浪闻莺那里快走到了断桥,青明说:我们坐个船吧,在杭州这么多年,坐船倒是很少。我应允了,在西湖上坐船毕竟是一件让人回味无穷的事儿。因为天色将晚,小船已陆续归岸,只有夜游的大船。我们登上了一艘游船的夹板,微凉的风轻轻盈盈的,刚好有工作人员来推荐茶水,我俩一人一杯龙井,虽然少了些鲜嫩,但如此场景,那杯茶我竟然喝出了汗。船缓缓地前行,荡起层层涟漪。湖面上的灯光倒影被揉碎成一片片金色的碎片,随着水波的荡漾而闪烁不定,宛如梦幻中的仙境。偶尔,有一只水鸟从湖面上掠过,打破了一片宁静,却又在瞬间恢复了那如诗的画面。船过之处,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水痕,像是岁月在湖面上刻下的痕迹,转瞬即逝,却又让人难以忘怀。
他说起十几岁出门的经历,说起这些年辗转多地,说起对“拉面姑娘”的品牌定义,如数家珍般诉说这二十年的奋斗人生。我轻轻呷了一口茶,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是否也有能和他一样的丰富多彩,不禁感叹。我问他有没有特别难的时候,他略作思考,说没有,当年在义乌赚到人生第一桶金,虽然也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过店,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杭州,因为他觉得杭州很美,孩子也在这边上学,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我知道,有些话他不想说,谁没有难的时候,尤其是奔波多年在外开店,他只是选择了美好,隐忍着生活带给他的种种磨砺,当然,这也符合我们这个年纪的男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拉面是家乡化隆的支柱产业,数以万计的拉面人因此脱贫致富,近年来由于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拉面馆转型产业化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很多像青明这样的拉面从业人员也开始创立自己的拉面品牌,不再统称“中国正宗兰州拉面”。化隆拉面行业品牌化是质的飞跃,在历久弥坚的创业路上一定能有所成。
下了船,街灯林立,深秋的杭州凉意扑面,湿润润的空气中我觉得神清气爽。我们一路小走,路过雷峰塔,我说起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的事儿,转眼已年近四十,沧海桑田的变化里,我很羡慕青明眼睛里还有那份清澈。听到隐隐的筝声,他说此情此景和古筝很相衬,又说自己喜欢笛子,却怎么学业学不会。我说你快别煽情了,免得让人笑话。他“嘿嘿”一笑。
我们往回走了很长一段,快到柳浪闻莺的时候,路过一家霸王茶姬,我提议喝杯伯牙绝弦,随后在小程序下了单。坐在门口的藤椅上等待,我们又说起“拉面姑娘”的品牌理念,他看着霸王茶姬的logo说:我就要这样简单大气的感觉,让整个杭州都知道“拉面姑娘”是地道的青海拉面品牌。
深秋的柳浪闻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寒意和若有若无的桂花余香。那香气,虽然不如盛夏时那般浓郁,但却更加清幽淡雅,仿佛是大自然在寒夜中留下的一丝温暖慰藉。顺着香气的方向走去,发现几株桂花树依然倔强地绽放着。小小的花朵,藏在茂密的枝叶间,像是在与寒冷的天气作斗争。摘下一朵,放在鼻尖轻轻一嗅,那淡淡的香气瞬间沁入心肺,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慰藉。
一杯加冰的伯牙绝弦下肚,又增添了些许凉意,游人渐少,青明提议去吃晚饭,他说有一家不错的西北菜,我却没有食欲,因为几乎每年休假都去旅行,我形成了在旅途中不多食的习惯,加上第二日要赶飞机,想早点回去。他也没有坚持,我们在夜色中道别,他说有机会再来杭州,一定要多住两天。
我说好,希望你到时候开更多的店,把我们家乡的拉面文化普及给更多的人。我们相视一笑,他开车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耳边似乎还萦绕着他爽朗的笑声,质朴却偶尔略带文艺气息的话语。
不妨您点击下方蓝字,回溯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字珍珠。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百度。
作者:赵海青
文作者简介:

赵海青:青年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公安文联会员。出版小说集《我们终将心如止水》,诗集《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诗歌合集《八面诗风》等。有作品入选《中国少数民族诗选》《青年诗歌年鉴(2021卷)》《2010年青海诗歌年鉴》等,在《当代.诗歌》《北京文学》《山风》《青海日报》《青海湖》《雪莲》等刊物发表作品350余篇。获得第六届“化隆文艺奖”,第三届“香榭御府.青海拉面”全国小说大赛“创新奖”等多类奖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