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2025年盛夏,荆州市文旅市场迎来现象级爆发。从方特东方神画的泼水狂欢到沙市码头的市集烟火,从古城战国袍旅拍到洈水电音之夜吉他音乐节,这座千年古城以“亲水消暑、夜游经济、文博体验”三大主题,成功塑造城市文旅新IP。湖北日报《这热度,谁挡得住?》的报道,生动展现了荆州文旅的蓬勃活力。其背后,是政策创新、文化赋能与沉浸式体验“三重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策精准发力、文化IP深度开发、产业融合升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荆州正加速从历史文化名城向现代化文旅强市转型。
政策赋能,精准施策激活市场动能。文旅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与强力支撑。2025年暑期,荆州市政府以文旅消费补贴为杠杆,有效撬动暑期旅游市场,通过“荆彩夏日 惠游荆州”活动,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共享”的文旅发展新模式。这一系列政策创新,不仅直接降低了游客的消费门槛,更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效应,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景区联票优惠到高校新生免费游,从旅行社补贴到全城纳凉点开放,荆州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诠释了“文旅为民”的发展理念。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游客出行成本,更通过“政府补贴+市场运作”模式形成规模效应。而全市28家A级景区推出行李寄存服务,137个纳凉点全面开放,其中13家宾馆酒店提供“全场景避暑体验”。这些精细化服务,显著提升了游客满意度。
文化IP创新,从“看历史”到“玩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新是文旅发展的永恒主题。荆州市通过“文化+科技+体验”的多元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楚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战国袍旅拍的火爆出圈到数字博物馆的沉浸体验,从实景剧场的互动演绎到AR技术的创新应用,荆州正在构建一个“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体验新生态。科技赋能,活化了文物。荆州博物馆运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荆州护城令》实景剧让观众走进历史,张居正故居的科举体验项目,更是让游客“穿越”成为古代考生。这种创新,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更通过社交媒体的自发传播,形成了强大的裂变效应,助推荆州从“历史文化名城”升级为“网红打卡地”,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夜经济产业联动,打造全时段消费闭环。每当夜幕降临之时,荆州文旅的活力便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绽放。方特东方神话、荆州古城景区、洈水景区、沙市码头文创园、荆街等景区,纷纷开启“超长待机模式”,从升腾“烟火气”的市集到沉浸式体验空间,点燃荆州“夜经济”。通过精心打造的夜游项目、特色市集和演艺活动,荆州成功将游客的停留时间从白天延伸到夜晚,实现了“全时段消费”的文旅新格局。各具特色的夜间消费场景,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更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业态协同增长。如方特“白+黑”运营模式,使游客停留时间得到大幅延长,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0%。这种模式被湖北省文旅厅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尤为可贵的是,荆州还将本地特色产业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如松滋的吉他产业与音乐旅游的有机结合,开发音乐研学课程和吉他音乐节活动,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从“网红”到“长红”的进阶之路。热度之下,荆州文旅人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远见,正在系统性布局基础设施提质、文化内涵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等。从应对荆州博物馆客流压力的智慧化改造,到市县文旅资源的整合联动,这些举措无不彰显着荆州打造“长红”文旅品牌的决心与智慧。
总之,荆州文旅的爆发式增长不是偶然,而是政策精准度、文化创新力与体验沉浸感协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从人大代表建议催生的战国袍旅拍产业,到450万元惠民政策撬动的暑期市场;从数字技术赋能的文博创新,到产业融合构建的全时段消费生态,荆州正在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未来,随着楚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用,“全域皆景、四季可游”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荆州这座千年古城有望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华丽转身,从现象级热度向可持续发展的进阶。荆州探索的“政策+文化+产业”三维驱动模式,将为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荆州经验”和“荆州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