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桑拿天和强对流天气不时光顾,但在正式对外开放的黄渤海新区黄金河下游生态绿廊项目,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条西起北京南路、东至海滨路,全长1200米的生态廊道,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积水难题,更打造出集雨水蓄滞、生态净化、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凭山瞰海、休闲打卡的好去处,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成为现实。
生态赋能
昔日荒废地变身生态风景线
沿着蜿蜒的人工湿地漫步,清澈的水流穿过卵石滩,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白鹭等水禽在岸线上惬意地觅食飞翔。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绿廊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这条会“呼吸”的生态绿带,正用自然的力量,悄然改变着城市的肌理,也温暖着每一个在此驻留的人。
谁能想到,如今水清草绿、步移景异的黄金河下游生态绿廊,曾是一片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边角料”。项目实施前,这里土地裸露、植被杂乱无章,施工遗留的围挡和临时板房随意堆砌,不仅拉低了区域颜值,更成了黄金河入海口处的“视觉短板”,与居民对优质生活环境的期待相去甚远。
随着生态绿廊工程的落地,这片土地迎来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如今漫步其间,潜流湿地里水生植物错落有致,表流湿地中清水潺潺,生态旱溪内卵石与绿草相映成趣,缤纷草甸随四季变换色彩,“涌泉”节点的清澈水流更是成为点睛之笔。生态赋能之下,曾经的荒废之地被精心勾勒出“一廊四区二十景”的优美画卷。
生态优先
破解内涝与污染双重难题
作为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以“雨水为友、生态为脉、民生为本”为核心理念,通过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潜流湿地等近20处生态设施,构建起“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雨水管理体系。项目建成后可调蓄水量1780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90%,每年可调蓄净化水量109万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周边地块雨季积水、初期雨水污染河道等问题。
“以前一下大雨,周边道路低洼点容易积水,现在看着路面雨水就近导流到绿地和河道,心里特别踏实。”家住附近社区的居民王女士说。项目创新采用“平急两用”设施,其中两处雨水滞涝池在汛期可快速消纳超标雨水,非雨季则变身市民休憩活动空间,实现了生态功能与民生需求的有机结合。
恼人的积水化身“活水”,更是一笔极其可观的“生态账”。记者了解到,这座日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的人工湿地,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将收集的雨水净化后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扫,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还创新性地设置“涌泉”景观和表流湿地末端取水点,让净化后的雨水成为绿廊的“活水源”,形成“旱时见溪、雨时蓄洪”的动态生态景观。
在6万平方米的绿廊空间内,“一廊四区二十景”的布局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融入了人性化设计。水滴广场、亲子乐园、滨水步道等设施满足了全年龄段休闲的需求,透水铺装、科普展牌等细节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海绵城市理念。“现在每天早晚都来散步,孩子能在沙坑玩,老人能跳广场舞,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好地方,幸福感满满。”居民李先生笑着说。
样板效应凸显
海绵城市理念落地生根
作为烟台海绵型水系建设的样板,黄金河生态绿廊的意义不止于“一方绿地”。项目通过雨量、水质、流量等的智慧监测设施,实时记录雨水“从收集到净化再到利用”的全过程,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数据。而透水铺装展示、耐水湿植物配置等,更让这里成了市民直观了解“海绵理念”的活教材。
“它既是解决民生痛点的‘实事工程’,也是生态保护的‘绿色工程’。”黄渤海新区海绵办负责人介绍,工程投入2180万元,却撬动了生态、民生、人居环境品质的多重提升。未来,这里将继续发挥“平急两用”优势,在保障排涝安全的同时,成为展示烟台生态魅力的“城市窗口”。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烟台市探索形成“三城联创”特色模式,依托“两试点一示范”工作,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高品质住宅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积水点治理等项目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品质也将不断提升。今后,烟台市将持续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拓展城市高品质生活空间,打造望山观海、山显城融的山海公园城市。
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冯晓晴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