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簪花之路示意图

博峪镇群众在采花节浪山

拉尕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生三世”网红打卡点

航拍的“簪花之路”

“簪花之路”零公里起点标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贾治堂 俞树红 沈博琼 郭荣堂 文/图
在甘川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137公里的秀美公路,它北挽舟曲县拉尕山的苍茫林海,南牵四川九寨沟的瑰丽山水,像一根被晨露浸润的银线,将舟曲县境内21座古老藏寨、8处生态秘境、3条非遗长廊密密串联——这串缀满自然与人文瑰宝的“项链”,便是“簪花之路”。
2025年端午佳节,粽香裹挟着山风掠过甘川交界的峰峦,来自五湖四海的自驾爱好者和探险者齐聚舟曲,共同开启“簪花之路”的沉浸式体验。当车辆依次掠过立节镇“簪花之路”0公里起点的红底木牌,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游客们纷纷停车驻足,举着相机记录眼前盛景,惊叹声此起彼伏,沉醉在这片秘境中,久久不愿离去。
簪花之路,步步生花,每一帧定格皆是可珍藏的壁纸。几乎一夜之间,“簪花之路自驾攻略”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转发破亿。“簪花之路”为何能让舟曲破圈?为何能成为撬动区域经济的杠杆,其价值能远超交通本身?带着疑问,记者重走“簪花之路”,探寻网红公路背后的“路衍经济密码”。
为什么是“簪花之路”?
舟曲县博峪镇的藏族女子至今延续着“以花为簪”的古老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她们会将清晨带露的达玛花别在发间,身着绣满花鸟纹样的盛装,踩着古老的舞步汇入采花节的欢腾。花朵不仅是装饰,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智慧,成了“簪花之路”最生动的注脚。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舟曲,森林覆盖率高达58%,是甘肃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县”。拉尕山的云海能在晨光中翻涌成金色海浪,沙滩国家森林公园的冷杉林能让阳光碎成星子,羊布雪山的冰川融水滋养出9条溪流,沿途21个古村落像珍珠散落在河谷两岸,仿佛是大自然特意将“繁花”簪在了甘川交界的群山间。
2024年,舟曲县34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中,旅游收入仅贡献9.544亿元,虽同比增长6.01%,但与隔壁九寨沟年接待超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破百亿元的热度相比,资源转化率明显偏低。面对“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发展困局,舟曲文旅发展以知不足而奋进的担当主动破局,大力发展“路衍经济”。
近三年来,全县锚定“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这一最大民生工程,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交通瓶颈的打破,让文化资源从“深闺”走向“台前”。交通蝶变的同时,产业融合的画卷正在这条俊秀的簪花之路上徐徐展开。从岭藏鸡、中华蜂等“六小产业”已形成规模化种养基地,为“文旅+农业”融合筑牢了根基。
自驾游、康养游随之而来,让坐拥生态宝库与文化富矿的舟曲,成为炙手可热的“潜力股”。博峪采花节上,藏族女子头戴达玛花的灵动舞姿不再是静态展示,游客可亲手参与插花体验、刺绣;东山转灯节的千年灯阵里,游人能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扎灯、走灯阵,沉浸式感受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舟曲县委书记安玉海说:“舟曲海拔适宜、气候温润,四季繁花绵延不绝,这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底色。我们倾力打造‘簪花之路’,核心就是要敞开甘南南大门,推动舟曲深度融入大九寨旅游圈,最终实现‘文化焕发生机、旅游兴旺红火、群众富裕安康’的美好愿景。”
“簪花之路”带来了什么?
7月的舟曲,山间达玛花正盛。
从舟曲县立节镇“簪花之路”0公里起点出发,向博峪镇行进的137公里路程中,工人们在完善玻璃观景台,村民们在非遗工坊里绣达玛花图案,民宿老板在调试“藏乡八大碗”的菜单——这条“黄金线”的打造,绝非简单“修路串景”,而是一套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的系统工程。
据舟曲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冯涛介绍,2024年,舟曲县委托专业团队编制了《舟曲县文旅高质量发展规划》,经过数十次实地调研,精准锚定“簪花之路”定位,规划涵盖田园风光区、历史文化区等九大功能区段,致力于将其打造成自驾游、探险者和越野爱好者的梦想天堂。规划落地靠的是“挂图作战”的扎实举措。舟曲县将建设任务细化为交通提升、景点打造、宣传推广等12类86项,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确保规划不是纸上蓝图,而是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切变化。
在“簪花之路”上的大峪镇香杭村,三棵需两人合抱的白杨树因“达玛女神化树守爱”的动人传说成了网红打卡点。周边配套建设的观景台、故事墙、休憩亭,让游客既能赏古树风姿,又能沉浸式品读那段浪漫的爱情神话。
“过去,这三棵树不过是村口一道寻常风景,现在成了能带货的‘摇钱树’。”舟曲县大峪镇镇长闫元元笑着说,光是今年“五一”假期,这处景点就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沿途的三国摩崖石洞的开发更显匠心。据考证,这些半山腰的石洞曾是姜维驻军的藏兵藏粮处,通风设计巧妙,至今留有防御痕迹。冯涛介绍:“我们计划修玻璃栈道连接两山崖洞,配套三国主题民宿,让游客听‘姜维智斗邓艾’的故事,体验古代军旅生活。”
目前,“簪花之路”已精心打造十大打卡点,除“三生三世”和三国摩崖石洞外,还包括沙滩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浴道、亚哈国家AA级景区、鬼门关、天干吉祥节、博峪采花节、博铁之巅的云海观景台、拉尕山国家AAAA级景区等,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韵”的格局。
记者注意到,“簪花之路”的线路串联暗藏巧思,尤其注重“动静结合”的体验设计。田园风光区主打休闲观光,设置花海步道、农耕体验园;探险穿越区则针对硬核玩家,开发徒步路线、露营基地;民俗村落区推出“非遗体验套餐”,游客可跟着传承人学跳多地舞、制作刺绣。“在这条路上,不同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这才是全域旅游的真谛。”冯涛解释道。
2025年,舟曲带着“藏乡江南·花开舟曲”品牌走进兰州、成都推介。在成都签约开通“九寨沟-舟曲”旅游直通车,并邀请旅行博主实地体验。跨区域联动的另一张王牌是,舟曲联合迭部、文县及四川九寨沟县,召开川甘两省四县文旅协作座谈会,共同推出“大九寨-扎尕那-簪花之路”精品线路,共享客源、共办节庆、共塑品牌。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抱团发展才能走得远。”九寨沟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在协作会上表示。
舟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包文文说:“希望‘九寨归来不看水,舟曲归来不看云’这句美誉能走进更多人心里,而深化跨区域联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力,既能凸显各自特色,又能形成发展合力,这才是更有格局的发展之道。”
一条路承载县域发展的新预期
站在舟曲博铁梁观景台上,脚下云海如奔腾的白浪翻涌不息,丝丝缕缕的云絮漫过栏杆,达玛花谷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淡紫、鹅黄、绯红的颜色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远处的雪峰在云层间隙偶尔露出银白的轮廓,将这海拔三千多米的壮阔与灵动,酿成一帧流动的诗画。
舟曲县委书记安玉海表示:“打造‘簪花之路’,不只是为了旅游而发展旅游,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舟曲人民过上更富足美好的生活。”
这条线路的未来,承载着经济转型的突破、文化传承的延续、民生改善的实效,凝聚着多方期待。过去,舟曲旅游多是“靠天吃饭”的状态——夏季游客稍多,其他时节便冷冷清清。而“簪花之路”的打造,正一步步打破这种季节性困局。短期看,到2026年,年接待游客量有望翻番,旅游综合收入预计突破20亿元;长期看,从“一季热”到“全年旺”,通过产旅融合,农特产品附加值能提升30%以上。
“簪花之路”更深远的意义是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随着知名度提升,商贸、物流、康养等产业将同步发展,舟曲有望从传统农业县转型为文旅强县,形成“文旅引领、多业融合”的新格局。
舟曲县计划在“簪花之路”沿线建5个非遗工坊,让东山转灯节的灯阵制作、博峪采花节的服饰刺绣等技艺“看得见、学得到、带得走”。目前已有2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入驻工坊,每月接待体验者超千人。舟曲县文化馆馆长赵桂芳说:“我们不是要把非遗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让它融入现代生活。将‘达玛女神’‘姜维藏兵洞’等故事改编成微型情景剧在景区定期上演,打造年轻人期待的文化 IP。”
舟曲县文博馆馆长王海春表示:“‘簪花之路’不仅是山水林田的生态本底,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
“线路串联的21个古村落中,汉族、藏族、羌族群众世代居住、和睦共处,这条路不仅是旅游线,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路。”闫元元说,“群众的笑脸,是检验‘簪花之路’成效的最高标准。”
博峪镇村民班玛才让对此感受深刻:“过去靠种花椒糊口,如今在村口开民宿,旺季每月能赚8000元。路通了,游客来了,我们的日子就像博峪的花儿一样红。”
《舟曲县文旅高质量发展规划》为“簪花之路”描绘了更远的蓝图:到203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风景道,成为“交旅融合”“旅游促三交”的样板。届时,沙滩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康养度假小镇,三国摩崖石洞的民俗体验项目享誉全国,沿线道路全部达二级以上标准,智慧旅游系统全路段覆盖。
包文文说:“游客游过九寨沟,自然就想来走一走‘簪花之路’,看看这里的景致,尝尝特色美食,沉浸式体验独特文化。旅游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这便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
137 公里的 “簪花之路”,丈量的不只是山川沟壑的物理距离,更是舟曲从 “养在深闺人未识” 到 “一朝绽放耀光华” 的蝶变轨迹。这条路不仅是穿越探险之路、浪漫自由之路、民俗风情之路、生态氧吧之路、和谐交融之路、纯净心灵之路,更是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之路。
来源:新甘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