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苏格兰-中国友好协会邀请,我于9月1日中午乘飞机,仅用一小时就到了爱丁堡,开始为期三天的参观访问。
加拿大国旗呈红白两种颜色,左右两侧是红色,分别表示加拿大东西两岸濒临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间是白色方块,恰如加拿大广袤无垠的国土;方块中心是一片有11个角的红色枫树叶,象征居住在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的加拿大人民。

加拿大国旗
加拿大国旗又称“枫叶旗”。加拿大之所以选择枫叶作为国旗的主要特征,因为它素以“枫林之国”著称,以其丰富的枫树储藏量和采伐量赢得世界林业大国的地位。在其东西长6400公里、南北宽3200公里的辽阔土地上,除北部极寒地区外,大都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枫树是其中主要树种。每到秋日,枫叶吐丹,层林尽染,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色令人陶醉、叹为观止。
在加拿大,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枫叶的图案,在钞票、邮件、书刊、装饰品乃至商标、广告和日常用品上都有。

在联邦政府官员的名片上,在出国访问或参加国际比赛的文化、体育团队的服装上,也几乎都有红彤彤的枫叶图案。节假日等欢乐时刻,年轻姑娘和儿童的面颊上也常常绘有红枫叶,可见枫叶在加拿大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加拿大温哥华秋季的枫树景观
取之不尽的枫树资源给加拿大带来采伐工业、造纸工业和与此有关的机器制造业的兴旺发达,形成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同时还连带一种鲜为人知的食用产品——枫糖。每到岁尾年初天寒地冻之日,林区居民便忙碌起来,开始采集枫糖。
1995年2月初某日,中国驻加拿大使馆部分馆员来到渥太华东南方向约50公里的枫林深处,参观当地居民采集枫糖。我们来到一个主人叫里特的枫糖作坊。请别把枫糖作坊当成现代制糖厂看待,它就是两间房,劳动力就是里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是地道的家庭作坊,基本上是手工劳动。里特和子女负责采集树汁和运输,妻子留在屋里照看蒸发锅炉。

采集枫糖
我们先跟着里特到林子里看采集树汁:先在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树干上开一小口,把带有不锈钢插嘴的白色塑料导管插进小口内,树汁即顺着导管缓缓渗出;几十根、几百根乃至上千根导管相接,汇集到分管、总管,树汁也就由少集多、由滴成流,到了终端,就像自来水龙头上粗线状细流。
然后再把树汁注入蒸发炉。蒸发炉也是不锈钢的,表面锃亮,形如卧式锅炉,只是它不烧煤,也不烧木柴,而是用廉价的电力加热,既清洁省事又安全可靠。树汁加热至沸腾后,其中水分开始蒸发,约莫1小时左右,原本犹如自来水的树汁逐渐变浓变稠,颜色也由原来的透明无色变成红色。

里特介绍说,枫树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枫树均产糖,产糖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中以糖枫和黑枫两种树的树汁含糖量最高,高达7%-10%,一株树可连续产糖50年。
树汁含糖量高低与冬季降雪多少有关。降雪过多过少均不宜;过多,树汁清淡,含水量高,难于蒸发加工;过少,树内缺水,糖分带不出来。同时与日照也有关,因为枫树汁糖化需要阳光,促进碳水化合物光合作用;多阴少晴,光合作用弱,糖分转化少而缓,不利于枫糖生产。
里特说,他家每昼夜处理400公斤树汁,产十二三公斤清香可口、甜度适宜的枫糖;每一生产季节产枫糖1000公斤。全加拿大每年生产枫糖约1950万公斤。
在里特枫糖作坊门外树上,挂着几十个形如断了手柄的“网球拍”。我们几个人在一起议论,谁也说不清楚其用途。这时,里特走过来,随手取下两个,分别用绳子绑在鞋上。前后走动几步,笑着问道:“明白吗?”原来那是踏雪鞋。冬季森林里积雪厚达几十厘米,穿普通鞋很容易陷进去,而穿着踏雪鞋因其支撑面大,则无此危险。

木制的简易收集器
接着,里特还向我们介绍了古代采枫糖的方法。他说:“还在欧洲人来到加拿大之前,土著的印第安人就已知道枫树汁可以制糖。当时的方法比较简陋:他们在枫树干上砍一个斜口,顺斜口插一条木片,让渗出的树汁顺着木片流入桦树皮做成的小桶里。小桶盛满树汁后倒入更大的木桶,然后把烧热的石头投入桶内,使水分蒸发。如此循环往复,逐步使树汁变稠、变甜,最终达到一定甜度,可供食用。现在的方法与当时几乎一样,只是多了蒸发炉和以电力代替烧木柴而已。”里特说罢笑了起来。
转眼太阳偏西了。我们准备告辞返回渥太华,可是热情的主人怎么说也不让中国朋友空着手走,执意要送给每人一瓶枫糖(约400cc),权作纪念。他说:“中国使馆朋友登门参观,使我感到荣幸和荣耀。枫糖是加拿大的特产,又是我们自家生产的,你们带上这一小瓶,带回国,算作友谊的象征,见到它,就如同见到我家这个小作坊……”

枫糖浆
主人言辞坦诚淳朴,亲切感人,但是免费枫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受。经过几番礼让,最后双方说定:我们领了里特一家的盛情,每人买一瓶,付成本价。
我上车后,打开瓶盖尝了尝,觉得清香淡甜,形似蜂蜜,味似蜂蜜。“在回国的箱子里,又多了一件稀罕之物。”
——本文写于1995年2月
- END -
出处 | 《从英伦三岛到枫叶之国》(2000年1月出版)
作者 | 汪大钧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