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池”月光轻柔,华丽多彩,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容情蜜意的一个地名,但它不是美丽的池塘,而是精巧地以长城为北墙,建在明长城上的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
冒着蒙蒙细雨,走进大同市左云县威鲁村北,在明长城内侧,出现一座小城,这座袖珍小城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城正方形,每边长66米,周长约248米;高6米,总面积2704平方米。城池虽小,但聚合了屯兵、瞭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北墙上有高出墙体两丈高的烽火台。
为了不破坏城址,在月华池之外修了三层木楼,游人可以登楼远眺月华池全景,登临木楼,月华池尽收眼底。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东、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城墙,像弓背,正北的墙则是笔直的,却像这张弓的“弦”。当年这里是威鲁口的防御关城,驻守在这里的士兵手执长矛,弯弓射箭,形象生动,非常传神。
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传说是因小关城旁有一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一是说戍边军中有一美貌女子常来此住而得名。也有传说是因为宣大总督翟鹏对城堡情有独钟,根据左云城真武庙月华牌坊命名,取“日月精华”之意。但我想是这样的,长城地处塞外,山高路远,荒凉寂寥,戍边将士很难享受到一丝丝柔情,在一个刚下过雨的夜晚,一弯新月出现在长空,倒映在水池中,月光如水,脉脉含情,戍边将士思念妻儿,想念家乡,长期一曲思乡曲,为了寄托情感,为了守卫边疆,他们便将这座城池取名“月华池”。
“月华池”也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当年在这个古城旁,聚集了走西口的男男女女,他们拖儿带女,匆忙前行,回望身后的故乡,泪眼婆娑。城墙的沧桑,古城堡的神秘,天空的高远,山风的爽朗,细雨的抚慰,无一不让人感慨万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