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316线上,一座名为塘玛当桥的普通公路桥,正经历着不平凡的变迁。它见证了一座金矿的前世今生,承接了东西两个草原的夏雨冬雪。如今,在甘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合作公路段的精心呵护下,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金矿记忆:塘玛当桥的前世
塘玛当桥,原名金矿桥。它最初是一座空心板桥,因桥梁连接了当地的金矿开采区域,故得名“金矿桥”。在甘南地区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金矿开发时期,这类桥梁的建造往往是为了满足矿产资源运输和沟通不同地区的需求。塘玛当桥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见证了当地金矿开发的历史岁月,承载了矿产资源运输的功能,也经历了高原环境的严酷考验,默默服务着过往的车辆与行人,是甘南州交通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养护革新:专业化养护模式
面对桥隧养护难度大、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合作公路段安排了专职桥梁工程师对全线桥梁安全隐患及病害进行调查、制定养护方案,做到调查详细,方案可行。同时,合作公路段按养护规范要求购置桥梁检测设备,使桥梁养护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一桥一主题”个性化养护理念
2024年,合作公路段确立了“一桥一主题”的养护思路,确定了塘玛当桥为示范桥梁。合作公路段深入挖掘其与金矿的历史渊源,确定了“金色回忆”的主题。在打造示范桥梁的过程中,桥梁工程师从改善桥梁面貌入手,通过桥下空间治理、清洁桥面、擦拭标牌、刷新护栏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桥梁运营质量。
今生蝶变:养护带来的新生
如今的塘玛当桥,已是旧貌换新颜。合作公路段建立“一桥一卡”制度,实行清单化管理,使桥涵日常养护常态化,用有限的经费和无限的养护,提升桥梁面貌和使用年限。
合作公路段对桥梁定期进行全方位路域环境专项整治,通过清扫桥面、疏通泄水孔、清理伸缩缝杂物,清除锥坡杂草,对标志标牌进行清洗等,有效减少了桥梁沿线垃圾、路障,显著提升了桥梁通行安全和沿线环境卫生面貌。
这种精细化、规范化的养护模式,不仅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也为当地节约了大量的重建资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塘玛当桥不仅恢复了最佳运营状态,还成为了一座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桥梁,继续履行着连接两地、服务民生的重要使命。
高原天路:桥梁连接未来
塘玛当桥所在的G316线,车流繁忙。它与不远处的夏河机场航线交会,以一座桥的姿态将高原陆地大通道和高原天路紧密相连。橘色与蓝色完成心与心的碰撞,见证一次次梦想的起航。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政策的支持下,合作市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发展农牧业、旅游业,群众收入明显提高。正如当地村民桑吉克所说:“现在路好了,家里也买了越野车,想去哪里都方便得很。放牛的牧场也可以开车到达,太方便了。”
如今,驾车行驶在G316线上,塘玛当桥仿佛一道金色的纽带,连接着两个草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桥身上养护人员留下的“橘色呵护”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桥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养护人心血的温暖存在。它不仅见证了一座金矿的前世今生,更见证着甘南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甘南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