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苏超”引爆了十三城地域梗“起飞”,在关于盐水鸭、大闸蟹和萝卜干炒饭的热烈讨论中,属于每个地区自己的个性被烘托得无比鲜明。
- 今天,越来越多人正在抛弃“我在××很想你”式的打卡旅游,而是努力挖掘并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从本地故事里寻找共鸣。在小红书“烟火生活季”,一场新疆“最炫民族婚”拉开序幕。当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舞蹈的队伍,跟随音乐摇摆,一场游人与在地生活的碰撞就此开始,而城市的自信,就在这本土的微小叙事中蓬勃生长。
文|阮令山
当一场超越胜负的“苏超”席卷全国,被吸引的不只是球迷,更多是想一窥“江苏到底有多散装”的网友。可能这是地域文化第一次以如此丰富的角度呈现在大众面前。
比赛结果已是次要,“玩梗”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狂欢。当常州对上扬州,“常”的笔画能保住几笔暂且不论,萝卜干炒饭是实打实地出了圈。如果不是“九块九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的火爆,多数人都没听说过这座城市里有百年历史的“仙鹤牌”酱油和能当下酒菜的萝卜干。
“友谊第十四”背后,是每个“本地人”在为自己的城市叙事摇旗呐喊,这些叙事中有美食、有历史,也有生活方式。一场宿迁对徐州的足球赛,楚汉争霸的记忆从历史书里拉进现实,“老宿迁人”项羽和“老徐州人”刘邦在2000年前留下的“世仇”,今天却浓缩成看台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一面战旗。泰州的凤城河夜游因赛事热度翻倍,连云港的海鲜大排档成了球迷据点,不到两个小时的比赛延伸到每个居民和游客的日常里,使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在呼吸中感受到城市自己的气韵。
贝淡宁在《城市的精神》中提到,“城市精神的形成,可以与历史相关、与文化相关,甚至与城市的一座建筑相关。”热梗起飞的“苏超”正是城市精神的体现——每个本地人在“小”环境里表达着“小”的故事,它们自成一派,构筑一种在地野蛮生长的文化自信。
1“最炫民族婚”背后,来乌,来舞!
“苏超”中迸发的地域活力并非为比赛而创造,事实上,许多城市的特色表达已经风靡许久。几年前的南京旅游标志还是“博物院—总统府—明孝陵”,今天已经成了“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众多城市的叙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语,源于本地的生活力正在强劲生长。江苏的球场上,一双双力挽狂澜的脚飞驰射门,而远在3000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另一群人轻快地提起鞋尖,跟随旋律踏步,旋转起舞。
恐怕放眼全国,都再没有第二个地方像新疆一样乐于接纳游客参与本地人的婚礼,这是游客来乌鲁木齐受到的第一波精神洗礼。与其说婚礼是“仪式”,乌鲁木齐的婚礼更像是“舞会”,因为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被感染,成为舞者中的一员。
在小红书“烟火生活季”,艺人曹方、阿肆、Matt吕彦良、阿依巴尔·都曼和Athree受邀参加了一场新疆民族婚礼秀“最炫民族婚”。职业音乐人,也震撼于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含舞量”——在这里,音乐和舞蹈不仅仅是表演,更是情绪的公共表达,鼓点响起,随时随地可以舞起来。
接亲,就是两支舞蹈队伍走近彼此,再融为一支大型舞团。两位新人尚未见面,双方亲友就已在各自的包厢围绕着他们跳舞。
▲新人包厢内,气氛已然热烈起来。
而新郎则会带着朋友绕城一圈,载歌载舞,高调炫耀“今天我结婚”,路过的行人也乐于跳上一段。如果说常见婚礼的接亲是两个家族含蓄的礼仪表达,维吾尔族的接亲更像是年轻人的狂欢,终于“闯门”成功的新郎,立刻就要拉着新娘“舞起来”。
▲新郎刚“闯门”成功,就拉着新娘“舞起来”。
在乌鲁木齐,婚礼的声音不是鞭炮而是音乐。抱着手风琴、冬不拉和手鼓的乐手一刻不停,随时向所有人发出“来舞”的邀请。欢快的乐曲,把新郎和新娘送进更大的舞台——金碧辉煌的、宫殿般的礼堂。两排吹奏卡尔奈伊的乐手们围绕着新人。
▲“最炫民族婚”活动现场。
对于初到此地的人来说,婚礼上的种种环节都十分新鲜。譬如新娘的母亲会向每位女宾赠送丝巾,大家会立刻把丝巾披在肩上,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而外地人习惯的“掀开面纱”“互换戒指”,在这里则交给新郎的母亲,由她为新娘佩戴首饰,表示新娘从此刻起正式融入了新的家庭。女性长辈一次次地亲吻新娘的脸颊和额头,情感外显的新疆人,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
▲女性长辈对新娘表示祝福。
更加盛大的舞蹈从此刻开始。或许是因方言演绎,人们耳熟能详的《达坂城的姑娘》,在民族婚礼上别有一番风情。在多民族聚居的乌鲁木齐,不同民族的舞蹈串烧连结了传统与现代,起源于捷克的舞曲《波尔卡》也是经常出现在本地婚礼上的环节。作为亚欧大陆地理中心、东西文明的交汇点,乌鲁木齐的地域表达,是千百年来多元文化的碰撞结晶。
当一曲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纳兹尔库姆》把全体来宾带动,当含蓄的游客被邀请加入跳舞的行列,婚礼的热闹气氛被烘上高潮。这支即兴的舞蹈,没有规定的舞步,每个人都可以自成一派。就像当地人所说,“没有《纳兹尔库姆》的婚礼就像没有放盐的手抓饭”,它自由、随性、奔放、热情,是乌鲁木齐城市叙事的具象化体现。
▲“最炫民族婚”活动现场,每个人都可以随性舞动。
无论是第一次来新疆的人,抑或本地人,都在这场“最炫民族婚”上耳目一新,刷新了对乌鲁木齐的认识。第一次感受新疆民族婚礼的艺人曹方,在步入会场的第一秒就被满眼的色彩所震撼,“仿佛置身于一部电影。老者的舞姿有经过岁月沉淀的优雅和美丽,年轻人的舞姿更加张扬、自信”。
音乐在乌鲁木齐像空气般自然,阿肆对婚礼的歌舞律动印象极深,“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快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每个人都是舞蹈专家,无论是谁,到了现场都会自然而然地跳起来,好像不需要特别的指导。”Matt吕彦良则对新疆民乐的律动产生了兴趣,“有点像Afro和Moombahton这两种风格的结合。”
在婚礼秀上担任表演嘉宾的阿依巴尔·都曼是冬不拉的传人,在不同的时间冬不拉都以不同的方式陪着他,“一个人独处,心情不好时,我会拿起冬不拉轻轻地弹奏,安慰自己。弹奏优美的旋律时,就像谈恋爱;随性演奏时,又像是和小朋友玩闹。除了父母之外,冬不拉应该是从头到尾陪伴我时间最长、最特别的朋友”。
无论相隔多远,无论说什么语言,无论什么年代,音乐都能串连起内心。歌舞,是属于乌鲁木齐的本地公共语言,包容一切来客。在乌鲁木齐,1000个人可以有1000种“live”方式,只要你愿意跳起来。在舞蹈中,人们探寻这座城市的维度不再千篇一律,也不再浅尝辄止。当城市叙事转向个体生活,在街道,在饭店,在婚礼……来到乌鲁木齐的人,随时与这座城市产生情感共鸣,参与他们的快乐,也感受新鲜的自己。这份舞蹈快乐,是流淌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底色。
2不想再看“我在××很想你”
当由演出市场带起的“跨省追live”风潮逐渐平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全新的旅行体验。
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出片打卡”,吐槽泛滥的“我在××很想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视角投向更“小”的城市切面。就像“最炫民族婚”折射出打卡路线感受不到的新疆风貌,人们期待的,是维吾尔族姑娘飞扬的裙摆,是浓烈的色彩,是亲耳听到卡尔奈伊的音色,是新疆人的奔放情感,是当地人才懂的日常生活。
▲“最炫民族婚”活动现场图。
生活,有时会以突破常理的形式呈现。
在小红书上,一位寡言的网友默默地探索着广东东莞的铁门,用照片的形式留下每条街道每扇门的样貌。或许只有生活在广东、经历过回南天的人才能体会到“省门”的伟大,而一扇扇在铁艺上下功夫的栅栏门,又串连起了属于东莞的街巷故事。汉字的“福”和“花开富贵”,拼音的“出入平安”,英文的“Happy”,燕子、花卉和帆船的图案,甚至铁门上挂着的门帘和雨伞……寻找铁门的过程,是用双脚丈量城市的过程,亦是挖掘本地人生活的路径。
正如“苏超”给了游客一个契机去体验常州人的萝卜干炒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拨开“打卡”的外衣,去参与在地居民的真实日常。曾在各大景点风靡一时的“竹筒奶茶”,从未走进过本地人的生活,最终失去了关注。反而是菜市场、公交车和免费的公园,正成为年轻人与在地文化交汇的场所。
人们来到哈尔滨,不仅仅是为了捧起松软的新雪,更是想要和当地豪放的“烫头大姨”一起在奋斗副食店里买松仁小肚和烧鸡。在上海每天超过百万的游客中,总有一些人会放弃和东方明珠的打卡照片,去买一杯咖啡到徐汇滨江散散步,融入踩着滑板呼啸而过的学生。他们想参与当地人生活的上海,不是在霓虹钢铁构建起的都市里疯狂购物,而是清晨6点菜市场门口的活虾、周末长满野餐垫的公园草坪,和永远人满为患却鸦雀无声的浦东图书馆。他们希望像青岛人那样用塑料袋装啤酒,在贵阳的街头找小店吃一碗肠旺面……
每一个城市都有丰富多元的新鲜生活,景点和“出片”以外,人们更想要的是“参与”而不是“来过”,是用生活碎片拼凑出灵动的城市画像。当他们在回南天和广东人一样打起伞,听天津人的指路去找“绿豆面的、没生菜的”煎饼果子,他们会找到更多与本地人的共鸣,体验到当地人每天在过的生活。
▲视觉中国/图。
或许那些生活的触角,才是带来踏实、亲切与真实感的源泉。
3“我即是故事”:让城市被看见
城市的在地生活究竟是什么?
或许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每一个地方,都是本地人的本地。
其实从来没有某种框架,规定某个地方的人必须要用某种方式生活。一个不喜欢吃羊肉泡馍的西安人,和每个周末都去看“花花”的成都人,他们的生活姿态未必普适,但同样都是在地生活的体现。因为每一个本地人都是本地叙事的讲述者,那些属于自己更“个人”的当下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地图——毋庸置疑,那就是城市的叙事语言,“我”即是故事。
城市从来不缺少故事,而是需要把故事从大街小巷拉到人们眼前。就像小红书上东莞民居那一道道铁门,和小红书“烟火生活季”里,新疆随处起舞的人,透过社交平台的传播,每个人天然流露的生活方式被放大,再放大。人们在小红书看到民族婚,看到雨季上山采菌,看到老广凉茶,看到嬉鱼灯节……更多的人看到了细节,看到个体,也看到了城市的多元切片。不同城市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叙事空间,不是包装自己像谁,而是让自己本来的模样被更多人看见。
▲人们在小红书上看到独具特色的民族婚,看到城市的多元切片。
讲述这些故事的,正是“每一个人”,它属于自己,也属于一群人。或许这正是小红书社区与用户的重要意义。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创造属于自己的在地,持续挖掘本地自由生长的生活主张,微小也是另一种宏大。
当城市叙事的切口变得随手易得,细小而日常,整座城市都可以变成一片舞台,去建立更本土的生活自信。
乌鲁木齐的婚礼已经结束,但音乐声不会停下。姑娘们的裙摆依然飞舞,城市里依然有冬不拉和卡尔奈伊(Karnay)的伴奏。它绵延不断地,飘荡在日常生活里,你可以听着音乐,一直去说自己的故事,说城市的故事,一直地,说下去。
来源:南方周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