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丽江古城拟对游客收取门票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座承载着纳西族千年文化的古城,每一项政策调整都牵动着游客、商户与文化保护者的心。这一收费决策背后,是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层探索,也折射出传统景区在文旅转型中的共性命题。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拟收取门票的核心目的是充实保护资金 —— 用于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升级。自 1997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古城游客量持续增长,2019 年接待游客约 50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1066 亿元。但繁荣背后,保护压力与日俱增:年均 300 余次的古建筑局部修缮需求,雨季排水系统的频繁检修,以及旅游旺季的公共服务扩容,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撑。目前古城维护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古城维护费,而一座传统纳西民居的系统性修缮费用就可达数十万元,重点文物建筑修复成本更高。门票收入若能规范使用,将为古城 “延年益寿” 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国内同类古城的实践,收费政策的影响呈现 “短期波动与长期调整” 的规律。2013 年凤凰古城实施 148 元 “一票制” 后,首月游客量下降 30%,部分依赖散客的商户营收下滑。但随着门票收入投入到石板路修复、沱江治理等工程,古城环境持续改善,2015 年游客量恢复至政策实施前水平,且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1.5 天延长至 2.3 天,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平遥古城则通过 130 元通票模式(涵盖古城墙、日升昌票号等 22 个景点),形成 “保护 - 收益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 近五年累计投入 1.2 亿元用于古建筑修缮,2023 年文化体验类游客占比提升至 45%,较免费开放的同类古城高出 18 个百分点。
对丽江古城而言,收费政策需应对双重现实挑战。在游客选择方面,价格敏感度可能引发分流效应。云南本地的大理古城目前仍免费开放,其文献楼、洋人街等景点与丽江形成差异化竞争;旅游市场调研显示,国内古城类景区门票价格每上涨 20%,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游客群体到访意愿会下降 15%-20%。在商户经营方面,若客流短期减少,依赖即时消费的小吃店、纪念品商铺可能面临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收费也可能倒逼客源结构优化 —— 吸引更注重文化体验、消费能力较强的游客,而非单纯 “打卡式” 游览群体。
要实现 “收费不降质、保护促发展”,需构建 “价值提升 - 体验优化 - 信任构建” 的配套体系。在文化价值转化上,可将门票收入的 30% 专项用于纳西文化活化:比如支持东巴纸非遗传承人开设体验工坊,复原 “三朵节” 传统祭祀仪式,让游客感受到 “付费即获得独特文化体验” 的价值。在服务升级上,可借鉴杭州西湖 “收费景点 + 免费开放区” 的管理经验,在古城入口设置 “文化导览站”,提供多语言讲解和游览路线规划,让游客清晰感知服务提升。在透明化管理方面,定期公布门票收入使用明细,通过 “古城保护日志” 等形式展示修缮进展,比如某座百年四合院的修复过程,增强公众对收费政策的理解。
丽江古城的门票争议,本质是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考题。收费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让游客获得更优质的体验,让商户分享更稳定的收益,让古城文化得到更长久的传承。若能以收费为契机,推动从 “流量依赖” 到 “价值深耕” 的转型,这座千年古城或许能为传统景区的文旅升级提供新范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